山下英子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斷舍離”的概念。但“斷舍離”真正熱起來,還是2011年同名書的再版。該書登上日本各大暢銷書榜,“斷舍離”一詞也成為2011年的流行詞匯。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一書看似是指導人們如何整理房間,實則是教人們如何處理與物品的關系,進而讓生活簡單輕松。
《斷舍離》一書強調的主角是“我自己”,完全從自我出發,在審視自我與物品之間的關系過程中進行取舍。借用山下英子女士“斷舍離”的概念,運用到企業課件內容篩選萃取上,即篩選萃取當下和學習者相稱的內容知識。斷舍離的概念在課件內容篩選萃取工作的運用,是把主角定位為“學習者”。明確斷舍離的主角不是內容本身,而是學習者。
因此,在進行篩選萃取時,核心的思考點是:在當下階段學習者需不需要學習這個內容。但是稍稍不同的是,這里需要企業幫助學習者去做“斷”和“舍”的工作,最終以“離”的狀態作為終極目標。
1、斷(doing)
山下英子《斷舍離》書中將扔不掉東西的人分成了三種類型:逃避現實型、擔憂未來型、執著過去型。
企業的內訓師在進行培訓規劃或是培訓課程內容開發時的思維模式套用“扔不掉東西的人的類型”可以概況為:
(1)逃避現實型:他們需要學這個,需要學那個,這個是大師名師提煉的精華,不學可惜了;
(2)擔憂未來型:這個知識當前可能用不上,但是可以作為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3)執著過去型:這個案例雖然是多年前的,通過各項措施的改進也已基本杜絕,但是案例很典型可以拿出來說一說。
針對以上的三種類型,可能需要經受來自學習者內心深處的拷問:
(1)這并不能解決我當前的問題,我為何要學這么多?
(2)要學的知識跟我當前的工作無關,我為何要學?
(3)這么老套,已經不符合當下實情,我為何要學?
因此,“斷”的精髓是要斬斷這樣的思考模式,在意識上切斷“我認為他們需要”的執念,更多地把考慮問題的視角著眼于學習者的心聲“我需要”。
2、舍(doing)
我們都知道在進行企業課件內容篩選萃取前,首要任務是要制定目標,圍繞這個目標進行有效的篩選和萃取。在進行課件內容的準備時,將關注點放在當下和學習者相稱的內容知識,當然這個“當下”不是單純地指某一個時間點,某次學習,某次培訓,可以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期、階段內,學習者最迫切地需求。圍繞這個中心點去進行有效篩選和萃取的過程,肯定是到達目標的最短直線距離。
任何可能偏離目標的因素都應該舍棄,不管是大師的講座、還是名師的指導也不例外,不要覺得不聽可惜了,不學可惜了。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可惜”兩個字不僅可能增加了很多無端的培訓成本,還可能導致培訓偏離了以學習者需求為中心的初衷。
所以,這里的“舍”就是在確定了目標之后,就要堅定不移地朝著這個目標進行有效篩選萃取,舍棄不必要的內容。
3、離(Being)
在山下英子《斷舍離》中提到的“離”是一種狀態,通過不斷地重復斷和舍,最后達到是一種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的狀態。同樣的,在課件內容準備過程通過不斷地從斷和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進行有效的篩選合萃取課件內容,那么最終就能達到的“離”的狀態,即脫離學習任務的束縛,讓學習者將培訓任務轉為自主學習,專注于知識的汲取和運用。
4、結尾
斷+舍=離,斷是一種行動,舍也是一種行動,當施行了斷和舍之后,達到最適合學習者的“離”的這種狀態。《斷舍離》一書的精髓是教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從加法轉向減法。面對信息量如此巨大的當下,每個人的注意力是極為有限和寶貴的,因此,我們在做培訓時也需要考慮如何為學習者做減法,當然這里說的減法不是單純意義上地讓學習者少學東西,而是在如何讓學習者用最短的時間進行有效學習并快速將所學加以應用這方面做減法。
問鼎云學習成立于1996年,立足20年企業課件開發經驗,深耕企業培訓行業多年,具備豐富的課件定制開發經驗,緊跟前沿課件技術,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
(ps.有企業課件制作開發需求,歡迎隨時聯系我們~)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