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互聯網思維的產物,微課程的核心目標是使學習更加人性化,更靈活地滿足學習者的需求,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萬達學院圍繞“開發什么”和“如何開發”兩方面對微課程進行了全盤思考和實踐。
萬達學院的校訓是“有用”,怎樣才算“有用”?萬達學院的教學理念是“解決問題,就是最佳學習”。在這里,一切教學活動都以“問題”為核心,這就形成了萬達學院教學策劃的“啞鈴模型”:一端是“選題”,強調找準關鍵問題,精確制導,問題的價值決定了培訓的價值;另一端是“培訓成果”,強調培訓成果要能落地,有人在用,有賬可算。
尋找關鍵問題
“關鍵問題”來源于兩大方面:一是“模塊化”,二是部門/崗位的年度關鍵任務。
● 聚焦“節點”的微課程開發
“模塊化管控”是萬達快速發展的“獨門秘笈”,將一個大型項目從籌備、開工到開業、交付的全過程劃分為12個“模塊”、300多個計劃“節點”。每個“節點”都是一個具體的任務項——責任人是誰、什么時間、完成什么工作任務、交付驗收的成果是什么、檢查督辦的人是誰等等,逐一列清。
“模塊化”管理與培訓管理之間是什么關系呢?“模塊化”解決“干什么”的問題,而培訓管理可以幫助解決“怎么干”的問題。從300多個節點中梳理出“關鍵節點”“事故高發節點”和“難點節點”,針對每個節點開發出對應的微課程。當學員們遇到問題,或將要進展到某個關鍵節點時,可以提前點擊“節點學習”,讓犯過的錯不再重犯,讓好經驗得以快速傳播。學員也不再受限于幾天的培訓班,而是通過萬達學院網絡學習平臺,實時解決問題,實現“隨時隨地,有求必應”。
● “任務樹”貼蘋果
關鍵問題的第二個來源是部門/崗位的年度關鍵任務。萬達學院開發了一個叫做“任務樹”的工具,可以幫助業務系統梳理部門或崗位的年度工作任務,并且組織全體學員通過“貼蘋果”的形式,聚焦出那些對年度任務傷害最深、影響最大、完成難度最高的關鍵問題作為培訓課題,深受業務部門領導和學員的歡迎。
魔法數字 “11130”
如何實現 “啞鈴模型”上 “問題”到“成果”的轉換?萬達學院有一個核心理念叫 “知者為師”,解決問題的主體不是學院或老師,而是學員自己。萬達學院的學員大多是來自于業務一線的中高級管理者,人人可以為師,貢獻智慧經驗。那么學院扮演什么角色呢?一是搭建“知者為師”的平臺;二是進行教學形式策劃,激發“知者”的意愿和潛能;三是提供工具、方法,幫助“知者”高效地解決問題,進行知識管理。
萬達學院有一萬多名學員,如何匯集這個龐大群體的智慧和經驗,快速開發成易吸收、易傳播、易分享的微課程?
這就需要一個簡單有效的工具,就像一把錘子,無需過多解釋,學員就能用它把釘子釘進墻里。這把錘子就是“11130教學法”(以下簡稱“11130”)。“11130”的含義是:1個(類)業務問題、1個典型案例、1個解決方法(工具)、30分鐘講解。當然,30分鐘只是個概念,寓意時間短,不長篇大論,我們在實操中,很多課程都是10分鐘解決問題。
● 試水內訓師 初見成果
“11130”問世后,學院決定首先向內部講師群體推出。他們擁有豐富的授課經驗,會對此方法有著更為真切的感悟和反饋。
在商管系統內部講師TTT訓練營中,廊坊商管公司某營運經理準備講授的課程是“招商談判”,這是一門典型的“體系式”課程,內容信息量大,概念多,即使4個小時也很難講透,且容易遺忘。根據“11130教學法”,她決定放棄原來的講法,和小組成員一起梳理總結了招商談判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6個問題,從其中選取了自己最拿手的一個,最終將課程主題聚焦為“招商談判中因工程問題陷入僵局怎么辦?”課程一開始便拋出了某廣場招商談判中因工程問題陷入談判僵局的真實案例。
在組織學員對案例進行深入的分析研討之后,課程最終曬出了一個“工程問題談判化解方案清單”,作為談判工具提供給招商談判人員。學員大呼過癮,感覺這才是真正“有用”的培訓,是真正的“干貨”。講師們深有感觸,“11130”實現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授課時間短了,效果反而更好了,對學習者更“有用”了。
● 微課大賽 實現知識沉淀
“11130”理念簡單、易記、好用,便于快速傳播。參加了此次TTT培訓的商管總部成本部經理回到工作崗位后,立刻向成本部領導建議,在商管系統成本線開展“11130微課程競賽”,幫助一線管理者把自己的好方法、好經驗都快速沉淀出來,在成本系統內學習分享。一周后,成本部領導針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難點問題,討論確定了13個課題,發出了《一人解決一個問題——“11130”微課程大賽》的通知。最終,商管成本系統90余名經理全部提交了“11130微課件”,這些課件直奔問題、干脆利落,而且給出的方法容易落地、拿起來就能用,質量大大超出預期。
目前,萬達學院正在向各個業務系統推廣“11130”,將其作為萬達集團全民知識管理的工具。相信這把好用的錘子,能夠成為萬達集團“問題解決型”微課程開發、知識沉淀管理的利器。
微案例的威力
案例教學是萬達學院的特色。從2011年到現在,萬達學院一直在進行“精品案例微課程”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教學形式是視頻案例片和舞臺案例劇。一部案例片或舞臺劇的時長在10分鐘左右,集中解決一個(類)問題,是典型的“微課程”。
精品案例課解決的問題也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業務問題,比如微視頻案例片《百貨合同續約談判36計之“算計”》。針對業務問題的案例片突出“智慧點”,課程開發過程中加入“情境還原,攻擂守擂,巔峰對決”等真實體驗環節,確保汲取和呈現的是眾人之“智”,具備普遍的學習價值。
精品案例課解決的另一類問題,是對學員心智模式的影響和重建。這是培訓界一個普遍的難題,萬達學院經過大量的調研和跟訪,發現優秀的精品案例課確實具有“穿越思想屏障,直達潛意識深處,重整心靈源代碼,再建心智模式”的作用。這一類精品案例微課程的開發過程分為五步。
● 故事
小組成員在一起,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選出那個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有典型意義的故事作為基礎素材。例如,有學員講述了自己公司某管理者在領導面前酒后失控被公司辭退的故事。
● 參悟
參悟故事背后的心智模式,參悟要透徹,可以通過三個步驟:觀象、學術、問道。
“觀象”就是看表面現象,上述學員講述的故事,從表面看,就是管理者酒后沒控制好自己。隨后,學員在“學術”過程中各抒己見,有人說“領導24小時都是領導,時時都在考驗你”;有人說“場合意識、分寸意識”,這些都是告訴你如何避免類似錯誤的方法,屬于“術”的層面。但如果只“學術”,這個錯誤避免了,卻還有可能犯其他錯誤,所以還要“問道”。“道”是最深層次的動機,是“心法”(即心智模式)。比如在這個故事中,一旦引導學員進入“道”的層面,樹立起“敬畏之心”,才能做到 “慎獨”,在任何場合都能夠“自律”,這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 立意
將第二步參悟到的“道”精準地表達出來,傳遞給觀眾(學員),就是立意。
對于上個故事,通過“觀象、學術、問道”,最終確定的立意是“要有敬畏之心”。于是,在案例呈現的結尾,我們設計了一段歌曲:“陷阱陷阱,無處不在,陷阱陷阱,你要躲開,陷阱陷阱,誰在使壞,陷阱陷阱,自己活該。人在做,天在看,不要不相信,就在那一天,預言會出現……”在職場,特別是當你權力很大的時候,如果沒有“敬畏之心”,陷阱是無處不在的。根據學員實際反饋,這個案例故事配合這段歌曲,對他們的觸動非常大。如果沒有“問道”,而只停留在“觀象”和“學術”的階段,對于這些管理層級比較高的學員,是不可能產生這樣的觸動的。
● 呈現
關于舞臺呈現,我們的標準是“為靈魂畫像”。讓故事中人物的靈魂和學員的靈魂直接對話,穿越思想屏障,一切影響和改變都在潛意識層面完成。
● 包裝
在服裝、道具、燈光等外在形式方面盡可能精細化,讓靈魂畫像的呈現更加清晰深刻。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