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編有幸參加了由中國電信學院主辦的“學習、技術與人才發展大會”,其中神秘的華為大學終于一展其真容。華為大學執行校長陳海燕女士以其精煉的語言、扎實的案例以及獨特的企業大學實踐揭開了華大——這所不像大學的企業大學的神秘面紗。
以下內容為現場記錄的整理資料,并附有PPT干貨。
1 華為大學為全球員工提供實戰實用的培訓服務
● 華為大學面臨的業務挑戰
(1)業務復雜與員工快速增長,能力要求倍增。
(2)全球化。
(3)隊伍總體比較年輕。
(4)高學歷的員工隊伍。
● 華為大學的一些基本情況:
(1)連續十幾年,華為大學的規模每年培訓的新員工超過2萬人,最多一年3萬人。華大非常強調新人的入職引導這一段,整個入職培訓就是一場文化的培訓,把新人刷成一個顏色,讓他們認同華為最基本的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
(2)2013年16萬人天的面授課程。而這十六萬人天依靠1500多名的兼職講師,60%以上一層部門的經理人。這是在師資資源上與其他大學很有差異化的特征。
(3)E-Learning上也嘗試一些突破。有很多的區域,比如說阿富汗,一年就招1個新員工。因此華大借助E手段,一個虛擬教室做文化引導可以接入40多個國家的新員工。華大在E學習的網課也積累了20000多門。總體學習時長的60%依靠E學習積累的。
2 華獨特的SBG定位,保證了華大與公司業務需求的高度一致和強身自建
華為大學這個組織最獨特的特點是,他是一個Service Biz Group(SBG),不是一個成本中心,而是依靠與業務部門的結算和買單,自負盈虧的。這最大的保證了華大與公司業務的高度一致,和華大的強身自建。如何評估培訓效果和價值很簡單,就是看明年的業務收入是否增長,業務部門是否愿意給錢,把人送到這里來培養。
華為大學并不把自己寫的非常高遠的目標,而是很明確地知道,他們的根本使命是成為公司的使能器,這個使能器幫助企業輸出兩樣東西:1、更符合公司價值觀、有精神的人;2、更好地被總結和提煉的知識和經驗。所以華大的主要工作就圍繞三件事情:
(1)傳承文化
(2)提升能力
(3)萃取知識資產
海燕校長還分享了與任老板之間一段關于自負盈虧的對話。任老板在華大年度總結時就詢問兩件事情:“1、收入多少…… 2、利潤多少?……”。當海燕校長回答利潤數字時,任老板立刻反問:“誰讓你留利潤的?都給我們花掉。所有的利潤都要回報給我們的員工……你們是有償服務,要收支平衡,要擺脫“羈絆”。
3 華為大學的教學理念與業務框架
● 教學理念
(1)堅持選拔制——堅持選拔制的目的是讓來受訓的學員不論從自我感知還是從事實的情況來看都是拔出來的好手。如果不接受這個理念的話,來培訓的都是有空的人,針對這些人的賦能,是不會讓公司認為真正幫到公司的成長。
(2)訓戰結合——所有教的東西都是打仗用的東西,明年出去打機關槍,就教如何打機關槍。不會叫一個小兵如何在航母上開大炮。今年大規模的啟動了戰略預備隊的項目,開發了680多學時的課程,長達半年工作日的課程。之所以能夠開發出這么多學時的課程,關鍵是因為課程不是理論的堆砌,而是真刀實槍的案例,而這些案例是和業務部門一起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整理出來的。換句話來說,華為大學不做精品,而做實戰。
(3)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170人的華大員工中,很少有專職的老師。老師從哪兒來?都是一線的優秀經理人員。比如說,華大有一門課程,是幫助新任經理人,從一個好兵實現到一名將領的轉身,站在課堂上的都是地區部的經理,而沒有專職的老師。
(4)循環賦能——華為的培訓有一個很強的理念,就是要從項目管理與經營實踐中選拔發展后備干部。培訓的考場和業務的戰場是緊密結合的。在循環賦能的過程中,華為尤其關注“項目管理”能力的培養。因為,華為認為“項目管理”的訓練過程濃縮了一個管理者最基本的職業化管理的素養。
● 核心業務
華為大學的核心業務圍繞“管理能力”、“專業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展開,但是其核心的核心是文化傳承。華為大學內部部門名字很有意思,不是叫“某某部”而是叫“項目群”。因為華為自身的組織就是一個以項目為核心的組織,項目是跟著業務需求走的,只要有業務需求,華大就會配合就會出一個項目群。從組織特征上來看,華大絕對是實用導向而且靈活應變的。教學策略和教學理念是一致的,實戰實用、案例教學、發展講師制。說到內部講師制,華大最近剛剛刷新了給內部講師的課酬,最高級別的講師課酬是8000元/天,雖然還沒有和行業接軌,但是讓大家感受到了激勵。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