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大小小的企業微課中,我們不乏會看到測試題的身影,它通常會被設計在課后,作為考察學員的學習成果。然而,小小的測試題真的有用嗎,它對學員的學習起到的效果有多少呢?下面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看測試對學習會有多少幫助。
一、測試效應
2007年Roediger教授和 Karpicke教授在《應用認知心理學》報刊中提出了 “測試效應”,并以下面的兩個試驗作為論證。
(一)第一個試驗
兩位教授給本科生呈現斯瓦西里語—英語的翻譯項目,進行循環學習和練習,直到項目被學生正確回憶一次。當第一次項目被正確回憶一次后,學生被分為了兩組一組是繼續學習組(僅循環學習項目,而沒有進行測試);另一組是繼續測試組(項目僅從循環測試中出現,而沒有繼續學習)。
一周之后繼續測試組在最后測試上的成績(80%)好于繼續學習組(36%)。
黑色為繼續學習組,灰白色為繼續測試組
(二)第二個試驗
為了再次確認繼續測試是否比重復學習更有效,Karpicke教授讓學生閱讀教育文本,接著分成了三個組別:
第一組SSSS:學生在四個階段中重復學習課文;
第二組SSST:學生在前三個階段進行重復學習,最后一個階段進行測試;
第三組STTT:學生在只在學習階段學習,其余的三個連續階段都進行測試;
在測試之后對每個組都沒有進行反饋,在一周后做了最終測試。
結果顯示,無論是第二還是第三組,都要好于重復學習組,而且測試的次數越多最后記憶保持的效果越好。
(三)綜合上述兩個實驗,結論為:在相同的可利用時間下,測試比重復再現的長期學習效果更好。
二、測試型微課可以怎么做?
測試實際上是知識的運用、知識的產出,在心理學上產出輸出比簡單的輸入,對記憶的強化效果更好。
在微課的結尾設置的測試題,屬于學習后即時的測試,在短時間內是可以看到效果的,然而如果沒有后續的再次測試或實踐,那么這個測試的作用也就只能是忽略不計了。但在微課的教學設計上,這個“測試效應”的結論,還是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對于技能類的課程,課程結束后能立刻在實操中實踐的,那么測試題的作用不大;
對于通識類的課程,課后測試是很有必要的,若想鞏固學員的記憶,我們還能制作測試類型的微課,跟普通的H5微課一樣,可以通過測試型微課也能讓學員吸收到知識。
三、微課中常見的測試題目類型
第一種是微課中最常見的“選擇題”,包括“是非型選擇題”和“分析性選擇題”,前者是記憶型的,而后者是理解型的。
第二種“匹配題”,在移動學習中常用連線和拖拽的形式答題;
最后一種“填空題”,在微課中不太常見,因為語言不容易概括,即使出現也是只需填寫關鍵詞\數字的題目。
現在我們都了解了測試對學習效果是有一定幫助的,而學習效果的強弱就要看在設計微課時要如何設計題目和選項了。你還有什么關于微課的疑問嗎,不妨提出來吧!
本文參考文獻:Roediger,Karpicke.(2007). Test-Enhanced Learning,Taking Memory Tests Improves Long-Term Re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49-255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