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作者 | 蔡一揚 國內某電商公司培訓經理
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時刻:參加一個培訓,講師在上面啪啦啪啦講了一個多小時,突然,講師拋出了一個問題,也沒說讓大家自由發表,就指向了你,你怎么辦?
你回答了,但是你覺得這感覺就好像回到了學校,老師突然點名你起來回答問題。
這說明什么?先不討論這個培訓的內容本身好不好,筆者想說的是:培訓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交互的過程,是知識的交互,而不是單純的信息的傳達跟反饋,所以講師的定位更應該是引導和啟發,而非講授,這是很多培訓師定位錯誤的一點。所以,回到本文想說的:怎樣增強培訓的交互能力,讓學員更好的汲取一個培訓的精粹?
筆者先前在一家電商公司給新員工做培訓,培訓中經常是我一個人在講,然后強迫性讓大家發表見解,不能說學員沒能汲取到東西,但很明顯的一個感覺是: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所以公司的很多新員工經常會找理由缺席,整個公司的培訓熱情度也不高。
后來部門來了一位在谷歌呆過的大咖。就有了筆者上述的的觀點:培訓應該是一個雙方交互的行為。
所以筆者想依托整個培訓的過程去講,從培訓的一開始到結束,如何讓講師融進學員當中,讓學員之間產生交互,也讓學員與內容產生交互:
開場白設計
開場白是講師給學員的第一印象,在學員心中會持續一個既定的感覺,所以講師須要在第一時間就表現自己的基調。比如說筆者去給新員工培訓,大家年齡相仿,所以就要把自己定位到一個“同齡人分享者”角色。所以剛開始培訓的時候,我經常會帶一些糖果過來給大家:“來,我剛從公司前臺妹子那里偷來的,大家分了吧……”
這就是互動的開始,對吧,把氣氛或者陌生感先消失。當然,這是筆者作為一個初級講師經常的套路。筆者認為即使各位所處的行業或者環境不一樣,但這種思路可以作為參考而應用到各自的群體當中。
換位思考,在學員的工作中找切入點
開場白完了后,即將進入主題之前,一般我們都喜歡先拋出幾個問題。比如對公司的銷售人員培訓時,就喜歡這樣問:今天我們是做銷售的,那么在銷售過程中是不是很累?……雖然說學員沒有說發言萬千,感慨紛紛,但至少學員會表達出一種“是啊,真的好累,客戶好難說服……“。
所以切入問題得是一些學員正在感受著的問題。學員當前剛開始做銷售,很渴望簽到客戶,所以就應該拋出一些怎樣拿下客戶的感慨;要是學員當前要是為一些客戶的后期合作所困擾,就應該針對拋出自己在跟一個客戶聊天時好累……
島嶼式分組
將學員進行島嶼式的分組,讓學員與學員之間進行共同的討論問題,并且在后續過程中,以組作為單位,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討論與競爭。
拋出問題的方式
這是我的親身感受:切忌只和一個學員互動,更不要在互動中點名!因為和一個學員互動,很可能其他學員會看笑話。點名后,要是學員沒有準備好,完了,笑話就出來了,說不定還讓這名學員自認為面子丟了,增加了自卑感。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你點名的學員回答不出來的話,那么,可能會導致冷場,更有可能導致其他學員認為你的問題艱澀和深奧,于是放棄的心理產生。
所以,學員分組的另一個作用就可以在這里體現,我們可以把問題拋到組里面,讓他們自主討論,然后引導他們每個組之間進行討論,這樣,問題就變成了一個容器,通過這個容器,去容納學員與學員之間,以及學員與講師之間的產物,而參與進來的學員,就不僅僅收獲了一個問題的答案,而是這個容器所容納的東西。
增加游戲化內容
通過游戲活動讓學員參與進來,學員用身體,用動作來參與培訓,這是較為常見的一種互動,也是最為基本的互動。學員身體的伸展和移動對場地和空間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學員年齡教導,職位較高,其對活動的投入程度將明顯不如年輕學員。因此并不是所有培訓都適合此類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很多培訓時為了互動而互動,整個互動過程中充滿腦風暴,游戲,案例分析與介紹,角色模擬,辯論賽等,讓參與的學員“人人都說話,個個都演戲。這種行為筆者就想扔過去三個字:耍流氓!這中行為就像講笑話,笑完就沒了,培訓完,學員也沒學到什么,更不用說能給企業帶來什么效益。
依托線上社交方式
最近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熱的很,但大家發現沒有,局里面有一條小分線就是網絡化:大風廠事件的網絡直播,鄭勝利的網民互助轉發以及昨晚大康書記的殘次干部回爐班直播,你會發現現在沒有什么不能通過網絡去傳播以及交互了。
回到我們培訓本身,現在很少企業只進行單一的線下的培訓了吧,哪家企業不帶個什么平臺,什么軟件之類的?目的很明確——迎合用戶的行為習慣:重度依賴移動設備。
線下的培訓更趨向是一個封閉的東西,所能產生的新事物就很有限,所以,依托社交網絡等手段,原本在培訓中固定的信息,進行了開放式傳播,對于學員本身,就能不斷的融匯進新的概念,學習到新的知識。
今天的分享先寫到這,下次想以我們電商作為案例,談談的我們培訓師,我們怎樣去應用培訓軟件進行移動化培訓。
—End—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