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31日,培訓圈內幾位大咖級人物(具體有誰?自己看圖)云集到電子工業出版社,和20多位培訓經理們干了一件大事:將ATD Press版權課“中國化”。這是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和CSTD共同引進并翻譯的版權課,旨在將國外經典管理課程幫助中國培訓人更好更快成長。
不少培訓師都有引進國外版權課的經驗,當然直接COPY版權課的也不在其數。國外版權課在內容、邏輯、教學方法等方面有不少精華,咱中國的大多管理理論不也是來自于西方嘛。但是有一件事卻一直拷問著培訓人,這些課會不會水土不服?所以是照抄還是內化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從實戰經驗來看,不管是國外版權課還是國內版權課,任何一個課要想引進到甲方企業,成為企業自己的課程,都需要“內化“。就像領養了一個孩子,盡管不是自己的,但也得想辦法把這個孩子培養成自己的。
首先國外版權課產生的土壤和咱就不一樣,尤其是美國的版權課,他們在管理現代化水平上比咱們要進步些,而且員工的素質和思維習慣也和咱的不一樣。另外,國外版權課在理念和知識層面演繹的較多,而我們的企業在當前經濟環境快速變化的情境下,需要的方法、技巧和工具多。國藥大學曾經引進過4門版權課,后期我們都基于公司實際狀況和員工具體需求做了二次開發,實現了課程的“國藥味“。
在這次大咖云集的ATD應用開發師認證班中,各路高手在課程邏輯、演繹方法、知識技能等多維度對版權課進行了解構,并結合甲方企業實際需求對如何進行二次開發提出了大量寶貴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三嚼三揉“。
嚼碎概念
劉子熙老師提出:什么是“逼格“?逼格中的逼是Behind,就是要思考概念背后的概念,理論背后的理論,工具背后的工具......
確實,國外版權課里的概念理論提煉都非常到位,畢竟美國的企業管理水平發展更快些。這些課程的研究者均具有“工匠精神“,好多作者幾十年如一日研究一個領域一個課題,總結出的理論值得我們咀嚼,如果不能把這些基本概念嚼碎,就無法吸收領會版權課的精髓,違背引進版權課的基本假設。所以在對國外版權課進行二次開發時,最不能丟棄的就是課程之基本概念和理論。為了嚼碎這些概念,可能需要應用開發師自己研究與這些理論相關的領域,獲得更多的理論支撐。
嚼碎邏輯
版權課程在設計時有大量的假設和背后的思考邏輯,如果不搞懂這些,也無法理解這些課的韻味,咱不也白浪費資源了?比如ATD的課程在邏輯上一般遵循“評估差距-討論方法-練習落地“的三步邏輯,被子熙老師稱為”丟人“模式,就是由學員做完測評,分數有差距,覺得丟人,所以有改進的動力。
其實國外很多版權課都會設計測評,學員討論尋找解決方案。當然這是課程的基本邏輯,有沒有其他假設呢?這些課的基本假設都是:企業在管理理念、運營體系和流程制度都已經相對健全,員工的自我提升動力很足。比如,我自己認證的情境領導這門課,領導行為有效的假設前提是企業在招聘、晉升、激勵方面已經相對健全,領導者有相應的職位權力和個人權力,所以個人領導力對于員工效能提升很關鍵,但實際在國內大量企業在這些制度流程方面并不健全。因此,對于講師來說,能夠嚼碎這背后的邏輯對于內化和演繹這門課非常關鍵。
嚼碎流程
這里的流程是指知識點演繹的流程。國外版權課的一大特點是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做的都比較好。如情境領導課程有大量的視頻;DDI課程除了視頻外還有各種練習活動;ATD的課程有各種引導學員研討和練習的活動。這些都是培訓師需要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因為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是大部分學員喜好的教學方式。其實這些課程在教學活動設計方面都考慮了成人學習的特點,所以在幫助學員消化知識點上下足了功夫。
而作為甲方引進這些課程,如果能把這些體驗式教學活動的精髓引入進來,會大大降低內訓師在授課方面的難度,使他們從枯燥的干講變成引導學員學習。
揉進問題
不客氣的說,任何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培訓都是耍流氓。不管哪家企業引進哪門課程,學員的工作情境和面臨的問題肯定有與其他企業不一樣的地方,與版權課所在國度更會有較大差別,要考慮是否有“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如何讓課程在本單位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就要考慮自己的土壤是否有不一樣的地方。
課程需要引發學員的共鳴,就要研究自己公司在本課程領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在課程設計中,從公司的問題鏈接到課程內容,所以課程開發的源頭還是需求。
揉進方法
盡管版權課在每一個知識的方法技巧方面已經給出了很多展示,但是能否基于自己公司的實踐經驗進行更好的闡述和演繹。因為本公司的員工中肯定有一些績優者,他們的實踐經驗有必要通過課程內化的過程得以提煉總結。
任何理論只有在具體工作情境下的應用才能得以發揮作用,所以有必要將這些情境下具體應用方法提煉出來。比如,《情境領導》課程,原版課程在各種領導方式(一共四種領導風格)方面已經給出了一些通用方法,我最近在進一步優化這門課時,根據中國國情和自己的經驗,提煉梳理出每一種領導方式的溝通話術,讓課程更落地。
揉進案例
任何一門課程如果沒有案例,那就像面團缺了水一樣,太干,或者說是空對空。當然國外版權課不是沒有案例(視頻),但是這些案例有幾個問題:1是公司情境和你的不一樣;2是溝通話術太過西方化或理想化;3是名字都是外國名。
所以學員讀了或看了后,總感覺別扭,和自己實際的工作情境不一樣。所以內化工作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案例替換。在典型問題典型情境下,挖掘更合適的案例。通常一個好的案例要符合有沖突、有細節、有啟發等特點。所起到的作用是“似曾相識、不知所措、豁然開朗“等作用。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引進版權課,古為今用外為中用。在知識的海洋中,沒有絕對的版權,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不變的是如何讓培訓更好的支撐公司戰略和業務發展,助力績效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應該引進更多的國外版權課,讓這些課程助力培訓部門培養更多的內訓師,構建專屬的課程資源庫。
↓↓↓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