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id="ms2yq"></u>
  • <s id="ms2yq"></s>
    <u id="ms2yq"><wbr id="ms2yq"></wbr></u>
  • <u id="ms2yq"></u>
  • <code id="ms2yq"><source id="ms2yq"></source></code>
    400-100-7350
    首頁 >資訊干貨 >干貨分享 >互聯網+:“破壞性”創新帶來的變革
    互聯網+:“破壞性”創新帶來的變革
    發表時間:2015-06-16 來源:中教新媒 5990閱讀

    中國現在正處于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中國經濟轉型的歷史交匯點上,抓住了就是機遇,錯過了就是挑戰。


    今天,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人類社會、計算機和物理世界的三元融合,使信息服務進入了普惠計算時代,只要手持智能終端,隨時隨地都能獲得想要的問題的解決方案。這是劃時代的大事,怎么高估,都不為過。而就在幾年前,人們還在計算何時進入普惠計算時代。


    2008年,IBM的CEO彭明盛在金融危機后對奧巴馬說,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幾乎任何東西都可實現數字化、互聯化……還有什么信息不能被挖掘、分析、優化、決策到提供一個整體解決方案。這就是“智慧地球”的起始點。


    同樣在2008年,大數據研究和應用開始出現。大數據的海量、多源、異構、非結構化、連續性、實時性、網絡結構、精準映射等,幾乎就是記錄人類行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數字寫真,無限接近真實世界。


    大數據被認為是繼實驗研究、理論分析、計算機模擬仿真之后的第四種科學范式,將取代還原論及傳統的復雜性科學。數據處理能力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標志,數據決定成敗,大數據的熱潮就此開場了。“云計算相遇大數據”,再加上移動互聯網可說是信息技術發展上兩大技術突破的一個重大交匯。


    繼而又出現了“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概念。至此,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便成為一個完整的互聯網概念,立即成為人們追逐的一個新戰場。


    作為這個時代的引領性技術,信息技術正在發生看不見止境的變化,其規模之宏大,發展之迅速,令人應接不暇。那個《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的作者,英特爾原CEO格魯夫在本世紀初網絡泡沫破滅時曾說:“互聯網將重新定義IT”,現實是互聯網已經重新定義了IT,并將重新定義各行各業。


    信息革命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工業革命。各行各業唯有變革,融入信息技術的變革,才能適應時代而生存。就連沉寂了好幾年的海爾的張瑞敏在傳統制造業在信息化大潮的沖擊下,也逐漸回過了神,正如他覺醒道:“誰能把用戶帶進網絡時代,誰就能贏,載體是什么,反而不重要。”傳統上認為與互聯網無緣的汽車,也開始必須“變身”為智能汽車(SmartCar)。這就是大勢所趨,就像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里所描述的那樣,這些變化將如壓路機那樣,碾平一切前進的障礙物。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隕落就印證了這個進化的規律。聯想的楊元慶也說:“誰跟不上時代步伐,誰就是下一個柯達。”


    做為制造業需要反思的是:制造業越來越跟不上潮流,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在數字化、智能化和互聯化上遠跟不上信息技術發展,我們的拖拉機僅僅把農耕時代的牛換成了柴油機,僅此而已,仍然是一個沒有腦的工具。

    按目前科學技術發展的態勢,人工智能終將超越人的智能,《科學》雜志編輯部認為:“計算神經科學已是成熟的領域。”按OECD預測,信息分析與模擬仿真技術和人腦工程將是未來最前沿的技術。無人駕駛汽車、無人駕駛飛機、無人操作工程機械、智能電網……等都已出現,有人斷言,無人駕駛飛機、無人駕駛車輛、無人駕駛潛艇將決定未來戰爭方式。


    當前,各國對此的反應——美國沃頓商學院的里夫金發表了《第三次工業革命》(2011年),及《零邊際成本社會》,引起各國政要的注意,但學界的反響并不大。


    2012年,美國GE的CEO伊梅爾特和美國IT業的精神領袖《連線》主編安德森認為:“這可能是一個生產力革命的焦點”。2012年,美國:《先進制造業戰略計劃》。2012年,德國:《確保德國未來的工業基地地位——未來計劃“工業4.0”實施建議》。


    2015年中國:實施“互聯網+”及《中國制造:2025》。


    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認為綠色能源應是新的工業革命的主線。德國人的工業4.0趨向于未來的智能化工廠,數字化車間,偏傳統工業化思維。美國人的工業互聯網重產品和服務的智能化和網絡化取向,倒沒有過分強調過程的智能化。


    現在,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世界。互聯網將重新定義各行各業。


    “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滾燙的熱詞,甚至有人已經在算計哪些領域由此可能獲取的紅利。但“互聯網+”是一場“破壞性”的創新,過程未必輕松,甚至是痛苦的、對抗性的,但結果是一個全新的經濟社會。這是技術、經濟、社會相互促進的結果,是“自發秩序”而非人設計的結果,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要力避自上而下的人為主觀意愿。


    “互聯網+”是重塑、重構、再造一個產業的過程,不是小打小鬧,不是改良,是顛覆,是一場產業革命,因此,必須把“互聯網+”提高到產業革命的高度來認識。


    “互聯網+”的過程必然伴隨著一些行業的消失、衰落,職工的失業和新就業機會的產生,如牛津大學的弗雷和奧斯本說:“未來美國20年,全部702種職業中47%的職位將被機器取代”。能否達到里夫金所描繪的“零邊際成本社會:物聯網,協同分享,資本主義的消失”,目前尚未顯露趨勢。


    我認為“互聯網+”的定義是:用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以開放、平等、協同、分享的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產業、經濟與社會,以期達到一個開放的、公平的、和諧的和競合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與社會。互聯網經濟的特征是——開放,公眾參與,普惠,脫媒,平等,公平,弱化了空間的地理距離影響,削弱了經濟活動信息的不對稱性,及強化了消費者的主導地位。“互聯網+”的范疇該不該全覆蓋企業治理?社會治理?經濟治理?國家治理?甚至全球治理?


    而且,“互聯網+”也將會觸碰到一系列經濟與社會的難點和焦點。比如,打破中國經濟的封閉產業格局是開放性互聯網經濟的必然訴求。美國航天局(NASA)原也是一個封閉體制,自己跟自己玩,公眾難以插手,但航天飛機退役后,空地運輸成為瓶頸,NASA試著面向社會競爭性招標購買運送服務,沒想到竟有15家私企參與競爭,中標的龍飛船,即電動車Tesla的CEO馬斯克掌控的公司,已成功地低成本地完成標的,并正試圖破天荒地回收一級火箭發動機及2017年實現載人。這個變化抵得上一個國家的科技能力。嘗到甜頭的NASA決定在新的空間站建設中廣泛吸收民間參與。


    不借“互聯網+”打破中國封閉的產業格局,中國經濟社會很難有突破性的進展。


    平臺型的開放式創新是萬眾創新的必然匹配。考慮到科技資源的配置已全球化,企業的競爭力不僅取決于其內生的科技資源而同時取決于其整合社會化和國際化資源的能力,一個企業只守住增值最大的部分孤立地開發產品的時代已成為過去。


    實際上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取決于其對新技術的整合和應用,而未必都要成為創新的源頭。液晶顯示(LCD)從科學發現到產業化,歷經了法國人、德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直到最后韓國人坐享其成。而且,這還是取決于三星決策者的企業家精神,而非創新精神。現在,人們早就忘了發現液晶現象的法國科學家。


    知識及技術外延性(范疇)的擴大,而企業自身知識結構的局限性,使得創新的外部性愈以顯現。從工業化時代內生的、封閉的自主創新到信息化時代聯盟式、合作式的協同創新,再到互聯網時代無邊界、平臺型的開放式創新是一個技術發展的規律。因此開放型的創新將是一個主要選擇,整合者得天下,單打獨斗式的創新不符合科技發展的潮流。


    那政府要不要干預具體技術的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克林頓政府任上進行的百公里耗油3升車的研究(PNGV)項目,由USCar三大公司牽頭,上百家機構參與。經歷五年多,不料小布什上任后,就停止了。出于政治意愿,小布什要搞“Freedom Car”,即把汽車從阿拉伯酋長手里解放出來。主旨是,人類已進入“氫燃料時代”,要搞燃料電池車,當時,我們也跟著跑了一陣。結果,美國人在燃料電池車上并無所建樹。因為,技術的發展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政府并不處在市場和技術的一線,手中也沒有水晶球,很難充當“贏家挑選者”的角色,光伏和LED的教訓尤新,值得探討一下《中國制造:2025》中政府到底應扮演個什么角色。實踐證明,產業方向都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不是誰能確定的。


    中國制造業應該擺脫一種文化情結,即以生產者自我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以技術為中心的制造文化情結,建立“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中心”,“以給客戶創造價值為中心”的新的價值觀,對制造模式和商業模式進行深度變革,抓手就是“互聯網+”。


    “軟件定義產品”,硬件+軟件+服務一體化是產品發展的方向。我曾經也是一個制造業的從業者,也從來沒有想到過,由軟件來定義產品和服務,更想不到一個Uber打車軟件竟然會導致重塑一個出租車行業。


    產品與服務的融合是本次信息化大潮的一個特征:愈來愈多的產品其核心價值已不是產品本身而是服務,如手機、電視都被App重新定義了產品,很多制造商被邊緣化,也是因為對產品和服務的理解跟不上了。未來,誰將主宰制造業的發展?


    其實工業互聯網的投入,按GE伊梅爾特的提法:“只需很少的生產力,差不多1%的提升,就將為全球帶來15萬億美元,相當全部美國GDP的增長”,這并非指工業4.0就是大規模無人化工廠的建設。“工業互聯網并不代表一個由機器來運作的世界”,伊梅爾特著這樣說。“不要設計機器人,而是培養機器人。”這是利普森的話。過去是人編程,現在讓機器自己學習,自己思考。人工智能研究已經兩起兩伏了,這次來勢甚猛。吳恩達(原斯坦福大學機器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認為得益于機器的深度學習能力,他受一句未經證實的“假設”啟發——“人類智慧源于單一的算法”,盡管人類的一切決策都是在執行中產生的,但算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這是不是凱文·凱利在《失控》中對“涌現”的表述:“大量遵循簡單規則的個體交會,會導致整體出現復雜度極高的狀態”(如由神經元構成的大腦活動)。


    吳恩達開竅了,嘗試通過人工神經網絡的連接,開啟人工智能的大門,如果他成功了,他將改變世界。他通過6000臺CPU連接,讓機器看了兩周的youtube,機器竟能識別出貓。


    總的來說,中國會因“互聯網+”而脫穎而出,對人類進步做出貢獻。“互聯網+”畢竟是對傳統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一個顛覆,是以一種軟手段獲取經濟和社會的提升,具深遠意義。互聯網思維:開放、平等、協同、分享是一種哲理,對全球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企業治理都是普適的。


    6356874891942089476611351.jpg


    問鼎云學習,大企業信賴的人才培養與發展專業平臺
    友情鏈接:
    400-100-7350
    wdxuexi@wunding.com
    深圳市南山區科技園紫光信息港C座8樓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

    粵ICP備07037912號 Copyright ? 2012~2021 問鼎資訊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工商網監 電子標識
    獲取課程清單
    確認申請
    獲取培訓方案
    確認申請
    免費體驗在線學習平臺
    確認申請
  • <u id="ms2yq"></u>
  • <s id="ms2yq"></s>
    <u id="ms2yq"><wbr id="ms2yq"></wbr></u>
  • <u id="ms2yq"></u>
  • <code id="ms2yq"><source id="ms2yq"></source></code>
    国产日韩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