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民生銀行培訓經理馬東明博士在8月CEFE中分享的內容《企業在線學習“熱”潮下的“冷”思考》。此次分享分為上下兩篇,本文為上篇。
今年3月《培訓》雜志的月刊封面主題是《親歷者說:疫情下的快響應與冷思考》,并給我們帶來了三個關鍵詞:迅速反應、深入反思、備戰未來。
今年我們內部在進行數字化學習相關工作的時候也有這樣的體會,我們經歷過忙碌地運用技術手段推進數字化轉型,也經歷了對在線學習本質的深入反思,面對在線學習未來的發展,我們需要作出一些改變。
// 企業在線學習的“熱”潮來臨 //
2020年,我們企業在線學習的各項數據均有大幅攀升,大家都知道,企業的組織和運營也會對學習項目的數據帶來影響,真正自發參與的情況是很難看出來的。然而今年我們發現,在沒有下達任何學習任務和指令的情況下,我們的在線學習課程的開發量、訪問量、活躍情況等數據都有了指數型的上漲!
▲相比較19年,20年的數據上漲明顯
疫情發生后的迅速響應,帶來了在線學習數據的攀升,2020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尤其對于在線教育行業從業者,與其他行業不同,逆勢上漲可能會成為年度關鍵詞,也昭示著在線學習的“熱”潮來臨!
// “熱”潮下的冷思考 //
面對這樣高熱度的現象,我想給大家帶來這5點冷思考:
①今年的形勢是對在線教育從業者基本功的一次大考。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你之前對平臺、內容建設模式的積累幾乎沒有,那將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響應,基礎功是否扎實,對于這次發展影響很大。
②我們在冷靜思考后,有時會忘記思考“本源”和“出發點”。有些內容在做項目設計的時候,缺少了項目“本源”和“需求”的思考,這也是我們在今年6月開始思考的問題。
③固有認知存在諸多需要轉變的地方,必須讓自己升維。如果你一直站在圍墻里,很難看到外面的世界,從事在線教育也是一樣,很容易被技術手段所牽絆。我們面對問題時習慣用技術的視角思考,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快速實現效果,但提升維度后看待問題,我們能站在更宏觀的視角看到整個體系,從人才發展的角度、數字化轉型浪潮的角度、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角度,這樣就完全不一樣了。
④我們一直在說建立在線學習的生態,但在線學習的“小循環”必須與企業乃至社會的“大循環”相結合,需要和企業人才發展相連接,要不然會缺少出發點,很難有實現可能性。
⑤我們提了很多平臺資源和運營,但現在在線學習到了去組織化、去設計化的階段,“潤物細無聲”式的嵌入式的運營支持才是我們期望的未來在線學習存在的狀態。
// 從運營開始“潤物細無聲” //
現在大家都認為平臺、資源、運營是我們在線學習的三大框架,但框架怎么建、和既有之間如何關聯以及如何開展、哪一個是我們的突破點,可以讓我們在整個生態體系中有不同的價值輸出點,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我們重新看待在線學習的運營,雖然不能忽略其重要作用,但在我們復盤、反思的時候發現,從2016年到現在,我們走過了強設計性運營到現在“無聲”的發展階段。
2016年在APP剛上線的時候,整個公司的員工對這個在線產品沒有認知和體會,這個時候一定是需要沉淀和拉新的,2017年開始我們做了很多拉新宣傳的活動,有迎合支付寶集福熱潮的活動、年度學習報告、“學吧”上新、集字之戰等等;但到了2018-2019年,我們將重心轉移至對戰略、對業務、對學習實際性的支持,當然我們當時也做了活動改革轉型的宣導。
不過現在回顧過去,我們當時設計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只關注了宣導,宣導是從上至下地傳達,和在線教育“去中心化參與”、“千人千面”、“個性化學習”的未來發展方向不一致。
這幾年我們的運營反響還是不錯的,但是我們也一直在反思,這些安排很精細、設計很完美、強運營的學習項目不會是我們企業內部未來發展的重點,而且這種模式和方法對我們做長期運營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活動結束后,熱度自然消散,那未來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從今年2020年開始,我們將不再開展“強運營”,開始注重需求的本源、內容的產出。
去年2019年我們推出的“職業素養提升”這類通用的項目,我們采用的方式是從外部引進精品的資源,提供給員工學習。有一次我們在開內部討論會的時候,領導提出了一個思路:我們在平臺上積累了大量的學習資源,但這個量級的資源真的能對員工的學習發展起到突出的意義和價值嗎?
其實是不能的。
學習每一門課固然有用,但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在做項目設計的時候,要把這些內容從課程管理到項目設計進行精準匹配,不是硬性地將它組織起來,而是說真正地實現一種供需層面的匹配。
比如說我們今年開展的“科技金融人才培養”的項目,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我們將學、考、練、互動、分享進行了整合,我們不再強制要求參與,而是希望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際需求來學習,更重視需求的本源,打造了一個讓項目自然發展、水到渠成的概念。
就像在科技金融項目的開展過程中,我們金融領域在近幾年特別重視員工的理念轉變和基礎素質建設,這一次我們充分利用了內外部資源,不僅僅是引進外部資源,而是通過引導式學習的方法,一點點引導大家由淺及深、從理論到實踐地來學習,而且這些學習內容會分不同的類目,同時融入了整個戰略的落地和員工的發展,將員工整個成長路徑做了關聯。
那這前后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呢?首先從內容的領域,它是與業務強綁定的,其次是從運營的領域,我們不再強制去推動。
其實我們要想整個項目做到“潤物細無聲”,要做的就是需求源于業務、源于戰略。比如說“職業素養”的項目,它是由學院主導發起的,是我們“主觀”地認為這個階段應該給大家帶來什么學習。但“科技金融”項目不同,它完全來源于業務,而且發展過程中采用了共創的方式和手段,將各個部門的力量集成起來,共同營造、管理這種學習的環境,而不是那種由培訓學院發起,其他部門響應的傳統方式。
也就是說從源頭開始,需求一定要來自于真實的需求,所以從今年開始,從需求提出到設計規劃,從實施到反饋,整個環節都是由需求和業務來實際主導,這樣我們才能說向“潤物細無聲”邁出了一步!
問鼎云學習成立于1996年,24年深耕企業培訓行業,有領先的研發技術與專業的運營能力,已累計為1000+家企業提供體系化和智能化的在線移動學習解決方案!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