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國培訓
編輯 | 前沿君
一門課程,主要經過開發、設計與呈現這三大環節,即所謂的“編”、“導”與“演”。這三個環節相輔相成,其中開發、設計在某種程度上是為最后的呈現服務。
課程設計再好,如果沒有好的呈現,就像再好的劇本,沒有好的演員演繹一樣,無法讓受眾直觀地了解你想傳遞的信息,更談不上想要達到的效果了。
所以說課程呈現,是一門藝術。那么,如何才能呈現出好課程?課程呈現有哪些技巧和方法?
01. 了解成人學習的特點
做好課程呈現的前提,是了解成人學習的特點。成人學習的特點有三:
第一,學習目的性強。成人因為身處職場,工作忙,時間緊張,因此在給成人上課之前,務必讓其明白學習本次課程的目的和目標,同時確保這門課程是針對該群體設計的;
第二,注意力時間短。有醫學專家說:“成人可以輕松保持30-40 分鐘的持續注意力,可一旦專注時間超過一小時,大多數人都會感到疲勞。所以,在課程呈現時,每隔一小時,就要做一些輕松的互動或進行短暫休息,否則就會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情況,影響課程吸收率;
第三,遺忘速度快。隨著年齡的增長,成人的記憶力會逐漸下降。有統計表明:在課程呈現時,采用不同的呈現方式,經過不同的時長之后,成人記憶的保留率如下圖所示:
可見,對于成人的培訓課程,運用不同的呈現方式,最后的效果也不同。
02. 課程呈現的邏輯思維
邏輯,通俗理解,就是“順序”和“規律”。課程內容的呈現也要遵照一定的順序,有章可循。
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芭芭拉·明托有提到組織思想的兩種順序,即演繹和歸納,歸納又包括時間(步驟)、結構(空間)和程度(重要性)。課程內容也可以按照這兩種順序進行呈現。
《禮記. 學記》中有提到“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即“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言外之意,也在傳達合乎順序的課程內容呈現比較容易被受眾接受,這也是教學中應該遵照的循序漸進的原則。
西方近代教育理論的奠基者揚·阿姆斯·夸美紐斯(Comenius,Johann A mos)認為:“教育要適應大自然的規律”,不能跳躍前進,課程內容呈現應從已知到未知,從易到難,從簡到繁,由近及遠。
除此之外,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也強調學習內容應由簡單到復雜,要按順序排列。課程內容的呈現要符合一定的邏輯,即基于邏輯思維的課程呈現。
03. 課程的開場與結尾設計
一堂完整的課程呈現,要有始有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完美的結尾也能為課程呈現錦上添花。
精彩的開場方式包括:開門見山、游戲互動、引導提問、案例故事、制造懸念等。完美的結尾方式包括:總結歸納、感召呼吁、感謝各方等。究竟選擇什么樣的開場方式和結尾方式,要根據講師個人風格及課題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合適的即為最好的。
04. 課程內容的呈現方法
方法是配合內容呈現的。隨著培訓和教學技術的發展,課程呈現的方法更加的豐富多彩。以下為常用的課程呈現方法:
①講授法。這是最傳統的以“老師講,學員聽”為主,此時的“老師”應該劃歸為“講師”,而非“培訓師”。
②演示法。
演示法包含兩個層面:
一是示范。現場演示一款產品、一項技術或一項技能。比如,您是一位演講培訓師,在呈現《演講》課程時,就可以以身試法,現場演示一段主題演講,學員看過、聽過您的演講之后,明白了原來要這樣做,這樣呈現更直觀、更形象,這也是體現培訓師專業水平的一種方式;
二是PPT演示。對于課程呈現,PPT 不是必須的,但是它可以起到提示及讓學員清晰了解課程架構的作用。如果要使用PPT,需要把握幾個原則,如圖優于表,表優于字,少即是多,PPT 不是word 搬家,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大道至簡的課程輔助工具。
③案例(故事)分析法。課程呈現的過程中,每個論點,都需要有論據支撐,此時用案例(故事)來證明將更具權威和說服力;每涉及一個新的知識點,尤其是難以理解的內容,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案例來進行解讀。比如,要呈現一個類似“企業是一個有機系統,建立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制度很重要。”的課程內容,如果僅僅直白地告訴學員字面的內容,學員可能不會理解地那么深刻、到位,更好的方法是采用案例(故事)分析法。
如下面這則“分粥的故事”:
“一個由七個人組成的團隊,成員們都沒有險惡害人之心,但不免有自私自利之嫌。他們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分食一鍋粥,但卻沒有稱量工具,為此他們嘗試過很多種分粥的方案。
方案一:指定一個人專門負責分粥。負責分粥的人總是為自己分的粥最多。
方案二: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結果是每個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饑腸轆轆。
方案三:選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負責分粥。剛開始還能公平地分配,不久他便開始為自己和討好他的人多分一些粥。
方案四:選舉成立分粥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機制。這一方案基本保證了公平,可是由于監督委員會與分粥委員會意見不一,雙方總是據理力爭,等分粥方案確定了,粥已涼了。
于是有了方案五:每個人輪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后一個領粥。在此制度的制約下,七個碗里粥的分量每次都能基本均衡。”當用上面的故事分析方法給學員進行課程呈現時,學員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企業制度建設的重要性”。而這就是案例(故事)分析法的好處。
④互動體驗法。該方法具體包含游戲、角色扮演等,通過這樣的互動體驗,讓學員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比如,筆者主講的一門題為“高效會議管理”的課程,課程中通過操作“迷失叢林”這個項目,全真模擬開會的全過程,讓學員享受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有效幫助其將理論知識和會議管理工具進行充分地運用,真正實現學有所用的培訓訴求。
⑤頭腦風暴法。通過頭腦風暴,讓學員集思廣益,彼此進行思想的碰撞,互相啟迪,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帶來的效果比講師直接傳授更加顯著。
⑥視頻教學法。用視頻輔助課程內容呈現,比如很多培訓師會根據自己的課程內容選擇相應的視頻片段插入其中,如想向學員傳達勵志精神,可以截取電視劇《許三多》的片段來呈現。
除此之外,課程呈現的方法還有很多,如促動技術中的團隊共創、聚焦式會話法等。究竟選擇什么樣的方法去呈現,則取決于所要呈現的課題及所要面對的群體。
05. 培訓師個人魅力對課程呈現的影響
最為值得一提的是,培訓師的個人魅力強與弱,將直接影響課程呈現的效果。
培訓師的個人魅力,可以體現在培訓師的職業形象,氣場、演講表達、專業水平、學識積累等方面,這些也是為了做好課程呈現對培訓師的基本要求。當您的演講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您的專業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您具有寬廣的胸懷,您的課程呈現自然會更有說服力和吸引力。
同一個課題,不同的培訓師來講授,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或技術來傳達,會有非常不同的課程呈現,自然也就會產生不同的培訓效果,所以說課程呈現是一門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藝術,精雕細琢,永無止境。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