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培養方面,中興通訊十年來腳踏實地,開拓出了實用性和創新型兼具的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項目。
Z-BLUE:點燃藍色領導力
早在1998年,中興通訊就開始舉辦高層管理干部研討班。從2001年開始,中興通訊每年舉辦一次全體管理干部參加的讀書班。
2013年,中興通訊面臨經營轉型,"聚焦、提效、創新"成了年度經營主題。培養能夠帶領各級組織實現經營轉型、業績提升和戰略拓展的管理干部,是公司領導力發展的新使命。中興通訊學院和組織文化部聯手打造的"中興通訊藍色領導力發展體系"(以下簡稱Z-BLUE)應勢而生。
Z-BLUE點亮領導力
Z-BLUE中的"Z"是中興通訊英文名稱ZTE的首字母,"BLUE"是中興通訊LOGO的顏色。以Z-BLUE作為中興通訊領導力發展體系的總稱,承載著公司沉穩、堅毅的文化內涵,意味著領導者所肩負的責任和價值,有著鮮明的企業辨識度。
Z-BLUE體系下的三個干部培養項目以"深藍""火藍"和"蔚藍"命名,分別對應二層后備干部、三層后備干部和四層后備干部培訓。該項目的系統性、實踐性、挑戰性、定制化的特點使項目實施順利,效果明顯。
"立體式"育才
在培養之前,對學員及其直屬二層領導進行180度訪談,了解他們期望和應該提升的能力。結合訪談信息和領導梯隊所對應的能力素質要求,中興通訊學院確定了四個方面的培養內容。
培養方式:立體式后備干部培養方式。
培養時間:6~12個月。
培養內容:配以導師輔導、布置挑戰性任務、集中學習等獲得必備知識;各類測評將提供發展性反饋;建立學習圈進行分享和研討;在線課程和APP會提供碎片化的學習內容。
在"火藍計劃"中首次推行的導師輔導獲得了學員和導師的歡迎。具體做法是:組織培養對象和公司高管(EVP和SVP)進行雙向選擇,并鼓勵雙方跨領域結對。最終,每位高管領導匹配1~3名后備干部作為輔導對象。跨領域的導師匹配,使培養對象的視野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工作領域,也使導師有機會深入了解自身管轄范圍之外的經營狀況;跨層級的導師設置,使得培養對象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面,以更廣闊的的視角在觀察和思考問題。
Training:激發全員職業力
在培訓界有一個眾所周知的"70-20-10"法則,這一理論說明單一的集中面授培訓方式效果不佳。傳統的、點對點的、以培訓班為載體輸出業務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企業發展,不能體現企業大學的價值,需要從內容選擇、培養手段、課程設計等方面進行新的嘗試和探索。
內容選擇戰略化
在內容的選擇上,與公司企業發展部和公司能力配置部門深入配合,明確培訓發展工作與公司整體運營的關系。
首先分析企業管理核心競爭力要求,根據崗位任職標準和能力配置模型,明確崗位能力要求;根據崗位能力要求,采用試題庫和360度測評工具,對員工的能力狀況進行測評,找出關鍵人群和能力差距,確定能力提升需求;再根據能力提升需要,設計滿足提升需要的學習項目,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習項目;最后對培訓績效采用主觀和客觀形式進行測評,根據優勝劣汰規則匹配相應崗位任用,從而建立能力提升動機,實現能力對績效達成的促進作用。
職業培養前期化
入職前,按照公司校園招聘基本要求,通過測評和卓越工程師計劃等培養項目,選拔優秀學員進入預選人才庫。設計包含中興企業文化準軍事化集中培訓、職業素質公開課、辦公技巧網絡課堂、技術培訓、崗位帶徒等內容的學習地圖,并通過制定新員工轉正標準而將各階段學習效果測評得以有效運用。通過運營建立朋友圈、E問平臺、公眾微信、APPStore等方式,將碎片化學習內容推送到學員指尖的方式,幫助學員完成做中學的非正式學習。
對于在崗位員工培訓,通過通用職業力測評,找到勝任力差距,制定基于員工通用素質模型和成長階梯的職業素質學習學分計劃,通過公開課和網上課堂實施。
培養手段多樣化
在項目設計中,通常會采用靈活多變的學習方式,比如集中培訓、遠程學習、實戰演練、行動學習、微學習、以師帶徒等。
此外,對于新員工的培養,學院與HR團隊密切配合,采用三級培養模式:
公司級培訓由學院負責,重點是全員企業文化和通用職業力培訓;領域級由HR團隊培訓經理負責,主要是本領域所需要的通用專業能力培訓;部門級由部門培訓主管負責,關注與崗位密切相關技能培訓以及崗位的以師帶徒。師帶徒的培養方式中,新員工一入職就指定師傅,對師傅和徒弟之間的互動會在e學網絡明確反饋。
課程設計專業化
主要采用ILEARN模型設計開發,即情景導入、學習核心概念、情景練習,并將學習方法論進行反復練習,同時啟發思考不足,最后能落實在學員的實際工作中。
案例教學的素材來源于企業經營實踐的真實故事,著重展示并提煉故事中的成功方法,完成經驗積累;通過反思案例,探索新的解決方法,并挖掘案例背后可以復制的規律;最終,在加工完成的案例基礎上,增加完整的教學設計和探討課堂,完成成功案例的傳播。
E系列:
"云"中的學習生態圈
中興通訊的行業特點決定了員工多為"知識型員工",這種特點的員工群體對學習的要求更高,而現實的條件卻很難滿足。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給學習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學院期望充分利用新技術,通過平臺開發、知識運營,構建"樂學樂享"的社區化、生態化的學習環境,滿足員工持續的學習需求。
e-Learning的十四年
中興通訊e-Learning系統自1999年建設至今已經有14個年頭了。這14年里,有不少值得記住的年份和事件--
2003年,中興通訊學院正式成立,就提出了"讓員工能夠隨時隨地學習"的理念,并自主研發了"中興E學",承擔公司的全部在線學習系統管理功能。
2005年,學院成立多媒體課程設計開發團隊,為業務部門提供多媒體課件的技術支持工作。目前已有4000多門多媒體課程。
2008年,在全球26處部署服務器,實現對"中興E學"網絡的有力支撐,確保140多個國家的員工均可實現快速訪問,并采用離線和咨詢的不同支持方式應對不同國家的網絡速度。
2011年,學院全新開發問答平臺"中興E問",打造中興內部的"百度知道"。
2013年,將再次整合"中興share"平臺,實現微博、博客、圈子等學習社區功能,在公司范圍內營造"社會化學習"的氛圍。同時,運營團隊借助微博、移動APP等社交工具,向員工推送碎片化的知識,幫助員工管理碎片化時間。
"中興E學"自動推送
"中興E學"針對中興通訊內部員工和合作伙伴的學習發展需求,集成了點播學習系統、學習管理系統、在線考試系統、在線評估系統等功能模塊,實現知識與學習的一站式、全流程、可視化管理。
"中興E學"的課程體系設計主線為"任職資格課程",輔以"專題""公開課"等資源,多種自主學習資源和模式可供員工選擇。目前系統上線任職課程4000余門,覆蓋公司600多個職位,關鍵職位課程覆蓋率實現100%。任職課程由系統根據員工的職位信息、級別,自動推送到員工的桌面,員工可以清晰地了解個人的學習發展和能力提升路徑。
打造"學習生態圈"
員工學習動力不足是個常見的問題,培訓管理者一般會采取行政強制、金錢獎勵、考核掛鉤等方法,但效果不佳,甚至會傷害原有的學習積極性。中興通訊嘗試采用學分制、積分制打造"學習生態圈",把員工學習、績效和職業發展緊密結合,從根本上解決學習驅動力的問題。
中興通訊學院基于web2.0技術搭建的SNS社區化學習平臺,集中了微博、博客、圈子、IM、問答平臺、導師社區、文庫等功能模塊,建設了一個無處不在的交流分享平臺,通過"搜""問""享"的非正式學習,解決員工實際工作問題的同時,讓知識自動產生,讓問題在系統中自動得到解決。
同時,公司的大量隱性知識也轉化為了顯性知識。特別是"中興E問"這個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平臺,大大激發了員工求知和分享的熱情,幫助公司有效實現知識顯性化。公司內部有句話: 公司外的事情上"百度",公司內的事情上"E問"。
有了好的硬件平臺,還需良好的運營,這才能把效果發揮到極致。中興通訊學院在"知識運營"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嘗試,如開設"網絡公開課"、開展"職業寶典微課設計大賽"、在"中興E秀"上建立運營類學習圈等。目前,"中興E秀"運營的專業學習類的圈子有300多個。學院本身也通過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定期向員工推送學習發展相關信息和資源。這些方式的綜合運用,大大激發了員工的學習熱情。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