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遇到這樣的狀況,投資人最想要的做法是讓公司分拆成好幾個實體單獨融資和上市,從而獲得更高的溢價和回報。但這樣做的弊端顯而易見:公司的資源和品牌分散之后,很難維持原來優勢領域的地位,也更不用期望新業務在各自領域的競爭,結局不免是數年之后黯淡離場。但在原來的 Google 體系下,每一次對新業務的嘗試無論失敗與否都會換來投資人的質疑和否認,導致現有估值一步步下挫,往復幾次就會變成一灘保守的死水,結局同樣不樂觀。
于是 Google 選擇了一個目前看來兩全的聰明辦法:成立一個母公司,把優勢業務如搜索、Android、Chrome、廣告、YouTube、地圖和必要的支撐部門如 Google Research 都集中在新的 "Google" 公司并交給管理能力得到驗證的 Sundar Pichai,支撐新公司的盈利和基礎估值,再把不同領域的項目和業務分散到其它子公司內,各自發展。
“雖然這是滿足所有人的一份答卷,但更是一份 ‘初心’ 的再出發。”
在今天早上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 Google 通過此次的變動,最直接的好處是新業務的負責人對所在公司有完整的管理權,也有單獨的資源做支撐。內部高管因為發展方向和趨勢判斷不一造成的內耗得以避免,新業務的成功能夠進一步給公司估值帶來成長,失敗也不會影響 "Google" 公司的業績。
● 對于華爾街來說:我們看到了更為清晰的商業前景
Google 常常被華爾街詬病的是 “不專注、不透明”,主要是因為 Google 的非核心業務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汽車領域),同時也與自身業務的相距太遠(長壽、汽車領域)。這些非核心業務往往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汽車業務導致的虧損、訴訟等),也有可能對核心業務產生不可預知的傷害。
顯然,這種 “準” 分拆改組模式給了投資人樂于見到的答案,未來 Google 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Alphabet)將會給出單獨的財務報表,投資人知道更為清晰的投入和產出。顯然,這次改變帶來了投資人所需要的 “透明化”。
● 對于 Google 來說:未來我們將是最偉大的公司
Google 的天花板日顯,最充足的收入來源 “搜索廣告”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受到 “原生廣告” 的沖擊,顯然一旦升級為 “Alphabet ”,未來他們的故事就不是 “互聯網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
新的 Alphabet 實體承擔了 Google 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的未來,通過這次變革,新業務不需要承擔投資人對于每一個新項目的好奇心壓力,只需要給出 Google X、Calico 等子公司整體的財務狀況。在透明中的 “非透明” 處理給予了各項業務更加多的自由度,有利于整體業務的發展。
Alphabet 是一個足夠滿足所有投資人胃口的未來前景。縱觀 Alphabet 所涵蓋的業務和子公司來說,不可否認的是,每一個領域的未來都有可能超過 Google 現有業務價值,甚至于是遠遠超過,例如他們正在做的改變人類的 “長生不老項目”。如果未來發展順利,Alphabet 的價值可能是現有 Google 的幾倍,或許會誕生一家萬億美金價值的科技巨頭。
● 對于公司內部員工來說:這或許是一次新的開始
Google 是一個優秀人才極度密集區,在 Google 內部有很多從世界名校畢業的 PhD,同時對于很多內部的高管來說,他們其實早已具備了獨擋一面的能力,在遍地都是創業公司的硅谷可以找到更好的機會。
改動幾乎是將公司所有人的層級進行了一次 “拔高”, Larry Page 也在公開信中強調 “the extraordinary opportunities we have inside of Google”。
? 現任 Google CEO 的 Larry Page 將擔任 Alphabet 的 CEO;
? Google 另一創始人 Sergey Brin 則出任新公司總裁一職;
? 原 Google 高級副總裁 Sangdaer Pichayi 則成為了新 Google 的 CEO;
? Susan Wojicki 擔任 YouTube 的 CEO
而對于普通的工程師來說,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權。新的 Alphabet 業務采用的是類 “創業公司” 的運轉模式,獨立的運作可以為他們提供超出 Google 僵化的薪酬體系中更為多的價值,在 Alphabet 里你可以拿到公司的股權,做更為炫酷的事情,你還可以一周上六天班。
● 對于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來說:“終于我們又是工程師,不是商人”
Google 一直是一家崇尚工程師文化的公司,“對創新而不是對商業感興趣”,一開始就深深烙在 Google 這家公司的文化基因里。
和現在 Google 核心的廣告等業務相比,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真正的興趣則在于 “在那些看上去投資又奇怪的領域下注”,在今天 Larry Page 對外的公開信中也說到他們更希望的是做 “ do things other people think are crazy but we are super excited about。 ”
出門問問的創始人李志飛之前在 Google 做工程師,在他眼里的 Larry 和 Sergey 并不是傳統意義上 CEO,“Larry 還有點 CEO 的商業性,到了 Sergey,他就是一個小孩,只對創新的事情感興趣。” 在 Google 內部任何一個重要場合,李志飛從來沒有見過 Sergey 穿西裝。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就能夠理解為什么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的 Google 要投資 Calico ,幫助人們去延長生命;為什么要花很大的心思在 Fiber,去建設光纖高速網絡;為什么花重金在 Nest,打造未來的智能家居世界.... 而這一切除了商業的需求之外,似乎更為重要的是那顆工程師的 “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