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慧,惠普大學校長,惠普教育培訓事業部總經理,管理惠普教育培訓事業部旗下的六大學院,全面負責惠普教育服務事業部從產品研發、市場、銷售、實施、戰略運營、財務績效的全鏈條管理。邰慧女士,資深職業經理人、擁有事業部、銷售、市場運營、服務管理、戰略規劃、業務運營管理多方面的管理經驗。同時,是認證六西格瑪黑帶大師,管理咨詢、運營優化、持續改進、質量和客戶滿意管理專家。
以下內容,截選自《商界非常道》2014年的一期節目,主題是“企業大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培養之道”。
大家好我叫邰慧,我是負責惠普大學四年半,我們這個大學就像剛才張老師所說的從1985年惠普進入中國就提供培訓中國的企業,到現在也有29年了,目前我們確實有6個學院,確實涵蓋了企業所有的領域,像商學院,IT管理學院、技術學院、質量供應鏈管理學院,還有就是外包學院,最后一個就是今天最相關的網絡教育學院。這個網絡教育學院從2011年正式成立的。但實際上我們在2007年、2008年也提供一些跟網絡教育相關的服務,因為惠普本身是IT的企業,我們本身又是惠普里面做教育培訓的,所以我們很容易的就把IT和學習結合起來了,所以說我們是比較早的應用到移動互聯的大學。
2011年我們成立以后這個學院本身就肩負了幫我們自己惠普異化,我們自己要提供移動互聯的培訓,同時我們也幫助中國的企業異化,就是幫他們建移動學習的平臺,網絡學習平臺,幫他們做運營內容等等。其實我們已經做了幾年的培訓服務了,所以在這方面不敢說很可以,但確確實實有一些經驗,也有一些教訓了。
其實說實在的,我知道的我們在2007、2008年就關注這個,那時候因為惠普本身就是IT企業就幫助幾家企業建立過它的網絡學習系統,那時候我們也相當于有這樣一個網絡學院建制在,但后來沒有做起來,那個時候其實仔細想想跟科技的發展沒到那一步,有幾個學習的軟件也不是特別成熟,當然還可以,但是整個市場和大氣候沒到。
后來我們其實一直沒放棄這個東西,自己做一些嘗試,也在不斷的關注國際國內的先進的知識,先進的技術,到了2011年的時候,那時候互聯網比較成熟了,移動這塊還是最近一兩年火起來的,但那時候我們就看到這一點,就是把這個網絡學院直接掛牌了,正式成立了。從那時候開始不僅自己異化也開始去幫助企業,去做這種整個企業學習的系統的建立。所以這塊確實時機到了。
我覺得是,我們之前做了好久的醞釀準備,也做了一些投入,做了一些研發,但是還是沒準備好,機會還是早,但是真正時機來的時候你要沒有前期的準備也錯過了,所以我們2011年成立的時候恰恰是好時候,因為那時候國內有所謂第二波的企業的網絡學習。
之前有一個高潮,但后來就又沒落了,那個時候又再次興起,那時候的興起跟以前的興起不一樣,祭奠了過去很多企業的失敗,大家又重新起來,這時候e-learning做的比較好,像我們確實幫一個國內非常大的企業,做了支撐幾十萬人學習的平臺,持續了幾年都是非常好,他那個平臺一天甚至支撐三萬多人次的培訓,同時在線就四五萬,非常大的培訓,這樣解決了企業很大的問題。因為過去移動互聯屬于新技術,真正擁抱它的時候會發現有它的難度,也有它的好處,好處就是提高了效率,第二節省了成本,第三我覺得還有一個資源的不平衡能力變成平衡,因為很多時候過去要面授,親自見到這個老師才能得到相關的知識,但是有了移動互聯新的技術手段之后,通過專家,通過這種互聯網的形式直接可以通過,哪怕偏遠的地區沒有接觸到這種先進的。覆蓋面很大,有這幾個優勢,企業它是可以愿意這件事的。
另外從另一個角度,就是這個學員我們現在學習講反轉課堂,講以學員為中心,現在的學員就85后到90后,這樣的學員習慣于移動互聯網,有這個偏好,他的學習基本上是在這種場景下來做的,所以說如果你不做這方面的改變,對學員的滿足不行,這樣的話移動互聯不是一方面的需要,其實是多方面的,你要做人的培養和個人都需要催生的,實際上成熟的時候就發展起來了。
從這點上看好像是一個問題,因為大家都只是忙于玩手機了不關注學習,但實際上把它用好了也是促進學習的工具和手段,就像我們現在提供的移動學習的方式,就是在利用這種習慣,把這個扭轉了,感覺很不好。其實因為移動的時候人的碎片化分散,精力不集中離散,這樣的話其實感覺學習達不到效果,你也沒有這個目的。
但是我們做移動學習的時候其實就恰恰利用了這個特點,符合碎片化的、社交式的、零散式的學習反而也可以達到好的目的,當然舒服了學生,其實對后臺的要求比以前高的多。因為以前好的老師、好的課件上課面對面就夠了,但現在怎么在這種碎片化的離散的這種狀態下,還能達到你學習的目的,讓他零散的學習最后能形成可持續的學習固化,真正能用到工作中,學習我的感覺不管是移動也好、網絡也好、傳統的課堂教學,根本是沒有改變的,就是一個學習知識的變化,人的成長和組織的成長,另外他對知識的運用和最后達成結果,改變行為最后達成業績,達成業績的改變,這個永遠不變。
還是剛才那句話:學習的本質沒有變,確實是從學習習慣上講受眾的角度來講有改變,但不是全部的轉移,其實是一部分,因為學習里面面授這種或者互動的這種學習,還是有的,而且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除了這個之外確確實實因為習慣的改變,在形式和方式之上還是有很多新的東西。比如說通過移動還有網絡的學習,包括現在混合式學習,有面授同時加上游戲、模擬、嚴肅游戲等等這種沙盤都是電子化,或者說電子技術和傳統學習的結合,一定要結合的方式然后為最終達成不變的目標服務,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確實要做很多的設計,這個設計是根據你學習不同的內容達到不同的目的決定的。
并不是說全都上移動學習了,全都上網絡學習了,不是這樣的。我剛才舉例子有一種是非常符合的大規模的、短期的、集中的多點的多人數的這種培訓非常適合網絡學習,不僅快而且容易跟蹤,也可以網絡考試、網絡監控,還有就是廣播式的,比如說文化的傳播,營銷的新的政策、新的產品通過移動的方式就可以很快的解決。再有學習有非正式學習和正式學習,剛才說的是正式學習,要求你必學劃勾。
還有非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像這種社交的學習,學習圈子,你去請教一些專家在線去搜索,比如你有一些專用的知識搜索,這種就是通過隨時隨地的查詢,隨時隨地的咨詢溝通就可以,這個其實通過移動比較好,因為現在都喜歡用百度,如果一個企業或者某一個領域有純專業的知識庫就去那兒查比較好,還有就是專家這類的,專家社交。
這是我的觀點,但它確實是改變了學習的方式了,確實是革命性的,但是它最終還是為了學習的目的服務的,而且是要因時制宜的。
其實學習是整個的體系,我是這么看的,學習的整個體系從底層技術平臺是毫無疑問的,現在已經移動互聯了,無論哪個企業都離不開技術和平臺,其實還有一部分核心的就是內容和資源,因為平臺上跑的是資源,技術是為了支撐你平臺上更好的有這個,但是其實在這個之上更多是應用,背后是戰略和運營,這是整個的邏輯。
技術和平臺是一面,內容是資源是一面,但是背后是運營和戰略,在這個之上其實是應用,各種方法你說你是這個學習方式、那個學習方式,這幾點是有機的系統體系,這個就是要精心設計了,相當于平臺不斷增加,過去只有一個網絡學習,現在又有移動學習,又有虛擬教室,又有視頻等等全都來了技術平臺不斷在延展的,那邊的內容和資源越來越豐富,內容可以是課,也可以是視頻也可以是音頻,還有PPT、圖片各種東西,資源也來自于各種領域,你是有網上的、自己內部的,其他的資源,包括你外購的,這些都是要很好的系統的把它管理起來,運用起來,加上應用就更復雜了,像現在大的分可以分成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但是正式學習里面有N種,非正式學習里面像我剛才說的,社交圈的,查詢的,專家在線的等等,這些你都要重新去規劃和組合,然后把它組合到最佳的狀態,然后在客戶端的時候,現在是客戶為中心,學員為中心,它的體驗又很簡單,好像就很簡單,一看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這里面我是覺得對后面的培訓的管理者的要求非常高,非常難。
所以我們真正培訓的管理者和培訓服務的提供者,就是要真的上的廳堂下的廚房,綜合能力很強,對學習本質要了解,對學習規律要了解,技術不能不懂,要有管理資源,還要設計,要有創意,難度很大,我們現在很辛苦。
其實也沒什么不可以干的,這個關鍵是根據企業大學的定位,或者培訓機構在組織的定位,然后要達成的目標來決定你到底要干什么?但是我倒不傾向于一窩蜂什么都上,其實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實際的情況逐步的去上,其實你比如說像有的企業它的是像我剛才說多點多面需要多人次的短期內培訓的,那就是網絡學習是必上無疑的。特別像國際的跨國公司這種,中國的公司走出去也好,在全球有很多點,你要都面授是不可能的但是要達成目的,所以這個網絡的這塊移動學習這種就需要了。移動學習也一樣如果說人數足夠多,傳播的信息一致,很需要上傳下達很快的時候就可以上移動學習。
再有如果說足夠成熟,有自己比較完善的培訓體系,那你在內容提供的時候就有混合式的學習了,比如一個課程里面加入一些模擬、沙盤等等,其實我是比較傾向于量力而行逐步去實施,但是框架是要比較完善完整的,如果你開始沒考慮框架,缺了一面將來再補就晚了。就像我剛才說的技術要有思考,內容資源有思考,應用包括知識運營和戰略,這幾個核心的方面是必須要有的,而且每一方面都要有比較好的規劃,在這個規劃基礎上,逐漸的去加,這是我的一個建議。
布局一定要好,要有前瞻性,要有足夠的榮譽度,為將來的發展做好鋪墊,根據這種企業的需要逐步的去移動互聯,但是很迫切,因為85后、90后這些學員來了以后沒有這些東西恐怕不行,因為他的習慣已經有了,所以說有一種是自我部署,還有一種是采用云端的部署,就是上市服務找更成熟的提供商租用它的一個,這也是個辦法,我們也在做這個事。因為要特別投入那么多,自己要布置,要有硬件、帶寬比較復雜,所以要結合一下。
有經驗,有教訓,教訓更寶貴。因為整個惠普在過程中開始也就兩個人在車庫發展起來的,發展到現在30多萬人,整個公司的成長其實是人才培養成長的過程中間也經過很多彎路,也不是開始就有自己的網絡學習的,也不是所有的網絡學習都打通的,經過了很多人最后才形成整個內訓體系,同時再對外,確實是通過很多年的演繹才走到今天。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