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是今年大熱的一個關鍵詞。不僅企業在談數字化轉型,企業大學、HR等也在聊自身工作的數字化問題。
那么,“數字化”究竟是什么?如何踐行“數字化”?
1、“數字化”到底應該怎么理解?
要理解數字化,數字化轉型、數字化升級,核心要理解數字化的反面是什么。在我看來,數字化要和經驗化做個參照系,才可能真正理解。
過去的企業組織,管理者往往是年長的人。
為什么?
因為他看得多,經歷得多,所以對很多事情有判斷,遇到問題也大體知道怎么做有戲,怎么做沒戲。這就是經驗的價值。
但問題是,今天的商業環境變化太快,很多穩定態的判斷也很可能出錯。特別是對于新的機會、新的賽道、新的風口,單純靠經驗的判斷,是很難的。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重視——經驗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叫做滯后性。而現代商業的核心問題,更多是預判性的問題。這一前一后,其實是兩個世界的商業觀。
數字化則是用數據告訴我們值得關注的領域。比如,異常值,在數字化領域是個核心研究點。通過數據化監控,可以在異常值出現的第一時間就給我們預警,提醒我們這個是問題的苗頭,還是機會的開始。而靠經驗,可能時間窗口已經過去太久。
經驗很重要,數字化也很重要。今天,不是要讓大家做選擇題,而是讓大家同時具備兩種能力。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數字化我們缺的功課太多,所以有時候矯枉要過正,這也是擁抱新事物的一個常見過程。
2、企業數字化從業務數字化開始
用數據刻畫業務,用數據指導業務。這兩句話概括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通俗的講法是,業務數字化、數字業務化,這是一個意思。
企業所在的行業不一樣,業務不一樣。有的賣實物,有的賣服務,有的賣給B端,有的賣給C端。但所有的企業,其業務本質就是兩端:一端叫做價值創造,一端叫做價值傳遞,沒有例外。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看待業務的數字化能力。
價值創造端,通常包括的環節有:客群洞察、趨勢分析、產品研發、生產制造、供應鏈等。
而價值傳遞端,通常包括的環節有:渠道管理、市場營銷、門店網點、粉絲會員、客服體系等。
我們要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弄清楚幾個事情——
第一,是否能用數字化的方式來刻畫目前這些業務環節的健康度和競爭力;第二,這些業務,是否已經在用數據而非經驗的方式進行經營管理;第三,數字化對于我們公司的業務,是否已經構成了一種數據競爭力。
3、與業務同步的組織能力數字化
什么是組織能力?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解釋。
在我看來,組織能力其實沒有那么復雜,其實就是與生產力(業務)相伴相隨的生產關系。兩者適配,則相得益彰。兩者不適配,則相互制肘。OD本質上說的就是組織干預的事兒,讓組織要調校到合適的程度。
什么叫數字化的組織能力?
其實就是兩個構面。一個構面,是用數字來刻畫組織能力;另一個構面,使用數字來提升組織能力。
舉個例子,一個團隊的戰斗力是可以客觀衡量的,比如總產出、人均單產。
與之相關的組織要素是什么?人數、學歷、加班時長、出差次數、客戶拜訪量,還是CRM跟蹤記錄顆粒度?用相關分析的方法、回歸分析的方法,是否可以做到某些因素的歸因呢?
組織能力提升,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憑感覺想當然。關于未來數字化的組織,不妨多些暢想,讓人才的勾勒數字化,讓人才的貢獻數字化,讓組織設計數字化,讓組織戰斗力也數字化。數字化創造公平,數字化創造新競爭力,這些都正在發生。
4、企業大學的起點和終點改變了!
很多企業大學的培訓賦能,從業務的需求訪談開始,定性的業務輸入為主。這其實有很大的問題,就是對業務的刻畫不深刻。
業務的核心幾個構面:市場份額、業務體量、業務漏斗、業務增速,以及人均產能等,需要認真的做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才可能得出有價值的賦能切口。
數字化賦能從數字化業務開始。顯然,如果企業大學作為企業內部的一個單元,都不能用數據的方式來描繪一個業務的發展情況,大學是不可能設計出精細化支撐業務的賦能項目的。
很多企業都很熱衷于用數據來量化培訓賦能的價值。
不過這些數據,通常經不起推敲——
培訓場次、培訓覆蓋面,這些是證明苦勞的,說明你沒閑著,然后能說明什么?影響了多少人?這個也許有價值,也許沒價值,核心是說不清。
授課平均分,這是非常可操縱的一個數據。一堂課上完了,當天評一次分,一周后評一次分,一個月之后評一次分,會不會有分數差異?答案不言而喻。那現場評分的意義何在?
行動改變,怎么度量,有人有量表來測,按程度打分。這東西可信嗎?要打問號。
至于業績改變,如果你硬說業績增加了,是你的功勞,也說不了什么。就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這么想的,特別是老板。
那么,是不是數據化度量不重要?
不是的,不是不對,是不夠。
這些都是常規意義的培訓賦能度量數據,更多是描述性分析。一直在描述,一直在總結,但就是一直沒有行動的可指導性。而更重要的,其實是數據拆解的顆粒度,預測性數據、歸因性數據。
企業大學要對自我有個要求,就是培訓賦能項目要有業務結果。這個結果可以是直接的業務結果,也可以是間接的業務過程指標,但必須是可用業務價值衡量的。從定量開始,到定量結束,這才是數字化企業大學的應有之意。
5、用數字化指導企業大學的具體運營實踐
培訓賦能和業務的關系,要靠拆解。培訓賦能絕大多數時候不能代替業務團隊做業務,我們要做的是業務加速的動作。
大家都熟悉的業務漏斗:廣域客戶-潛在客戶-可觸達客戶-已觸達客戶-多次觸達客戶-成交客戶-復購客戶-忠誠客戶。業務關心的是業務結果,但是我們可以幫助業務團隊在業務結果前面的多個流程,做干預,做加速。
比如,從可觸達客戶到已觸達客戶,假設過去的方式是地推、是品宣,那我們現在有沒有可能通過各種培訓形態,讓這個觸達效率提升呢,顯然是有辦法的。
比如成交客戶到復購客戶,也是一個賦能的好切口,培訓當然可以發揮作用。
其實生意沒有簡單粗糙的模型,從A直接到B。但是,生意又并不神秘,只要你去拆解,一定能找到一個業務漏斗。這個漏斗的每一個轉化環節,都是我們數字化賦能的戰場。
接下來,講講培訓賦能本身的數字化。
以內部培訓項目招生為例,一個火爆的培訓項目招生數據(時間、人數、報名途徑)和一個冷清的項目有何區別嗎?在數據曲線的伊始,我們是否在做干預動作呢?
一個項目最好的證明,是被推薦、被復購。那么,是哪些學員在推薦、復購我們的課程呢?是什么點打動了他們?他們平均推薦、復購的數量是多少?常見的途徑是什么?
這本質是培訓經營的問題,這我們說了很多年了,做培訓要像經營公司一樣。其實呢,真正這么想、這么做的人很少。這就是問題。
6、構建數字化企業大學的核心知識資產
某種程度上,對組織來說,其實比培訓更重要的,是一個企業的知識管理。
培訓的本質,是個瀑布流,沒有沉淀。而組織能力,一定是沉淀出來的,經過一代又一代人摸爬滾打血中淚中來的。
所以,對新人的培訓,最好的不是一堂堂課,而是讓他/她能去回顧這個企業曾經經歷過的戰斗,為什么曾經輝煌,為什么曾經落敗,用自己企業的故事培訓自己企業的人。
知識管理的價值是什么?新人不會做事,可以基于前人的摸索,不走同樣的彎路。如何讓今天比昨天更好,還是靠管理。每做一個項目,你至少要比KM中做過的項目更漂亮,這就是基準線。
企業大學千萬別忙忙碌碌的搞一堆培訓。說實話,長周期看,對企業用處不大。踏踏實實的把企業的KM體系搞起來,特別是重點業務、重點部門的KM搞起來。當一個關鍵詞,可以引出一堆的組織知識沉淀時,這個企業想不偉大都難。
7、構建數字化企業大學的趨勢研究能力
企業大學的組織設計各異,有職能型組織結構設計(教學、教務、在線等),有主題型組織設計(營銷學院、通用力學院、領導力學院等),也有事業部型組織設計(A事業部學院、B事業部學院、C事業部學院等)。但是,美中不足的,鮮有企業大學設置研究型的團隊。
我們一直冠以大學,但只學到了大學“教學”的一面,沒有把大學“研究”的一面學會,這個很可惜。
很多人會問,企業大學要有自己的研究能力嗎?當然!沒有研究能力,你就看不深,看不透,你就只能就著調研結果的冷飯不停的炒,炒著炒著你自己也不知道真實世界是怎樣的了。
建議所有的企業大學要做兩個事——一是要研究行業的數據化趨勢,要結合宏觀看微觀的培訓賦能問題;二是要廣泛走訪調研,必須在走訪調研上狠花力氣。扎得深,才能跳得遠。
8、轉型路上的闖關:新的頭腦、舊的身體
很多企業大學也在談數字化,但是坦率的說,說的和做的,想的和干的,有點兩層皮的感覺。
比如,數字化企業大學,首先要有數字化的運營系統。如教學系統、教研系統、教務系統、講師系統等等,這些都是基礎設施。但是,有多少企業大學有自己的IT研發團隊呢?單純靠外采,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沒有數字化的系統,你說,我靠數字化的思維,數字化的運營。好了,就像前面講到的問題,你是淺層的數字化,還是深層的數字化。淺層的本質和過去沒數字化幾乎差不多,那么涉及到深層的數字化,就一定要基于業務漏斗、業務數據展開。還是離不開系統、數據。
此外,業務數據和培訓數據的連通問題。相信多數企業還是兩個數據孤島吧,你基于孤島想做量化培訓效果分析,怎么可能?
所以,“新的頭腦舊的身體”,就是這個意思。大家要從長周期去看,咬定青山不放松,推進企業的數字化,先從企業大學的數字化開始。
9、數字化企業大學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今天數字化時代大背景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大學人才?說的具體些,就是我們在找人的時候,JD應該怎么寫?我覺得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因為它就是我們日常要面對、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專業能力是基礎,是入門條件。課程研發、授課、經驗萃取、師資運營、案例開發、績效改進、引導促動、項目管理等等,這些是必須應知應會的,入門條件。
第二,數字化工具的全面應用能力。你賦能別人要數字化,你自己還天天用原始手段,這個肯定說不通。
第三,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看過太多能力很強,但就是搞不定問題的人。搞定問題,需要分析問題的方法,需要處理人的關系,需要那結果的執著勁。這是個復合能力。
第四,是持續改進的能力。說穿了,就是基于各種數據,能夠持續挑戰過往最佳水平的能力。企業大學別天天喊給別人績效改進,先把自己的績效改進搞搞好。怎么弄,靠數據最靠譜。
第五,市場和商業的感覺。今天,你不理解業務,你就沒辦法做好賦能。靠領導力、文化、通用力培訓搞企業大學,只能越搞越窄。我們必須敢于直面正面的業務戰場,在核心戰役上貢獻力量。大學自己也要成為一項業務,我們這項業務必須搞好,必須做成,才可能給其他人帶來說服力。
(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