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但凡談論教育,如果不涉及MOOC,那就是OUT了。確實,MOOC看上去真的很美。但是,MOOC或許只是看上去很美吧。
筆者曾經參加了一個“中國高校的在線教育路在何方”的論壇。一位主講嘉賓詢問與會者,關注MOOC的請舉手。現場觀眾幾乎全都舉手示意。嘉賓繼續問,選擇學習一門或以上MOOC課程的請舉手。現場觀眾舉手者寥寥。嘉賓接著問,完成了一門或以上MOOC課程的請舉手。現場觀眾中只有一人舉手,此人還是在讀的研究生。主講嘉賓方才道出其中緣由,這就是國內MOOC教育的現狀——看熱鬧的人很多,學習的人很少。
“MOOC是一次革命”、“MOOC是一場海嘯”、“MOOC是一種顛覆”……類似的聲音不絕于耳。可是,MOOC的實際效果到底如何呢?至少國內還沒有一個結果。歸根結底,那些高談闊論MOOC的“革命者”,更在乎借助MOOC吹大在線教育的風,然而爭取成為風口里的“豬”。
那么,MOOC帶來怎樣的學習效果呢?美國又走在了中國的前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MOOC方式開設了在線的計算機專業課程。之后,從868名“畢業生”中選擇成績優異的學生推薦給了谷歌、微軟等IT企業。然而,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際工作后,這些優秀的MOOC畢業生卻并沒有得到用人企業的青睞。
為什么?美國方面還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不過,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卻選擇另一個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經濟領域工作的任務,大致可以分為日常認知任務、常規體力任務、非常規體力任務、專門思考、復雜交流五項。從社會發展的現狀來看,日常認知任務、常規體力任務、非常規體力任務能夠被計算機所取代,而專門思考、復雜交流則是計算機無法取代的。也就是說,當前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學生不能被計算機所取代的思維能力。MOOC讓教育從知識學習中解脫出來,讓學校不必在花更多的精力教授數字化的知識。因此,學校教育應該轉向教授不能被編碼的“知識”。
謝維和副校長的言外之意就是,MOOC實際上教授的仍然是可編碼的知識。那些完成MOOC課程進入知名企業的“優秀畢業生”不受歡迎,原因在于難以勝任專門思考、復雜交流等不能被編碼的任務,因而單純的MOOC教育并不能培養出用人單位歡迎的人才。
謝維和副校長的基本觀點是:第一、ICT與網絡給教育帶來而來更大的空間,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學習途徑和更多的機會,提高了學習的效率;第二、ICT仍然屬于一種CAI,即計算機輔助教學,并不能夠完全取代已有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但它能夠更加豐富和拓展現有的教育理論、模式與方法;第三、學校教育應該將單純的知識傳遞的職能交給計算機去做,而更多地關注學生思維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而這也正是信息社會中社會、政治、經濟和企業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其實,謝維和副校長在談論MOOC的時候,也說出了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問題,就是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難以勝任用人企業的用人需求。從某種程度上看,MOOC的單向式教學方式與中國現行教育的教學大學還是頗為相似的,而且MOOC上很多專業的師資肯定要優于國內的大學,因而MOOC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質量有可能高于國內大學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質量。盡管MOOC培養出來的美國大學生未必會受美國企業歡迎,但MOOC培養出來的中國大學生勢必會受到中國企業歡迎。因為美國的企業倡導的是創新,而中國的企業鼓勵的是服從。
為什么MOOC會出現在美國,根本原因也在于美國社會的創新精神。這種創新精神創造出MOOC模式,同時MOOC模式也進一步能夠將美國大學教育從知識傳授中解放出來,而更加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領導能力等軟實力的培養。
可以說,MOOC,對于美國教育是一種補充,對于中國教育則是一種變革。
↓↓↓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