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不僅逐漸改變著學和教的方式,而且能為學習者免費提供優質課程資源,其交互特性進而實現了師生與資源的相融共生。通過對中外相關文獻的綜述和分析,對MOOCs的誕生、演變類型進行了深層次解讀,并對MOOCs發展的理論基礎以及實踐案例中所體現出的學習群體、運行模式等進行了詳細闡述。在新一代移動網絡技術、大數據學習分析技術發展背景下,MOOCs常態化建設主要包括五方面:發展路徑(智慧學習)、受眾對象(多元化)、學習模式(混合式)、本體演化(SPOC)及重點發展方向(教育公平)。此外,伴隨著“創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MOOCs發展值得關注的問題有推動創業類課程建設、解決就業與創新能力培養及拓展個性化學習(MOOCs2.0),實現從知識共享走向知識創造等。
在技術引領之下誕生的M00Cs,已經開始改變知識傳授和學習的方式,也正在拆去傳統教育中的時空圍墻。從孔夫子到亞里士多德的所有實踐來看,傳統課堂優質教育只能被少數人享受。MOOCs所追求的“通過技術實現教育資源民主化”的目標,能夠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向更廣泛的人、學校以及更多的學生分享,成功實現了一種高端的知識交換,使得全球每一個人獲得免費的、全面的優質教育將“不再是一個烏托邦式的夢想”,這被視為印刷術發明之后教育領域的最大改變。從教育技術上講,MOOCs是以往精品課、視頻公開課的一個延續,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它改變了以往單向教育傳播模式,充分使用了交互功能,可以實現在線隨堂答疑、批改作業、期中/期末考試、獲取證書、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在網上創建學習社區等,使學習在網絡上變得輕松有趣起來。MOOCs充分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能夠滿足自主學習,為學習者提供個人學習檔案袋,根據學習需求或建議來調整教學內容、進度或教學安排,給予不同學習階段的策略指導等。
同時,MOOCs也是最好的教學觀摩資源,它是一個完完整整的教學過程,教師不但可以跟從國內外的大師學習,強化自我的專業功力,增強教學時的自信心,而且還可以經由觀摩和體悟,來變化自身的教學風格與技巧,使學生獲得更有效和快樂的學習。教師也會因此獲得正向回饋,進而得到高度的成就感。可見,MOOCs不僅體現了使學生“有組織的自主學習”的顯性價值,也能產生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其專業化發展以及形成終身學習氛圍的隱性價值。
目前,國內外已相繼推出了許多MOOCs平臺,例如,美國的Udacity、Coursera和edX,英國的FutureLearn,德國的iversity,澳大利亞的0pen2Study等。國內有來自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推出的“好大學”、“中國大學M00C”,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慕課研究中心成立“C20慕課聯盟”(高中、初中與小學);深圳大學牽頭與南科大等國內65所高校組建了地方高校大規模在線課程聯盟——UOOC(優課)聯盟以及由兩岸五大交通大學(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通大學、北京交大、臺灣“國立”交大)共同組建的Ewant慕課平臺。
但新興領域MOOC,是否能滿足學生的自主或協作學習需求?教學過程開展情況如何?學習者學習效果如何?是否真正促進了教育教學的改革?未來發展又將走向何方?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實踐檢驗和總結。本文以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及“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為關鍵詞,在CNKI、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ERIC)、Wi1ey Online Library 、ACM、ALT Open Access Repository、IEEEXp1orer、SpringerLink、JSTOR、PsycINFO、Goog1e Scholar 及ScienceDirect(SD)等11個數據庫中進行文獻檢索,收集在教育技術和e-learning研究領域中2008年到2014年期間研究成果。
另外,本研究文獻檢索的來源還包括由歐盟委員會創辦的EMOOCs學術會議論文集,其目前已經成功舉辦了兩屆(2013、2014)。與美國匹茲堡大學的教育學院IISE(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信息科學學院的PAWS lab(Personalized Adaptive Web Systems Lab)及LRDC (Lear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等研究團隊對檢索到的文獻內容進行分析,從概念、設計質量、評價、學習 理論、案例分析、學習群體和實踐模式等多維度視角對MOOCs緣起演變及理論實踐進行研究,其中重點對MOOCs的兩種變體cMOOCs和xMOOCs進行辨析。然后,從發展路徑、受眾對象、學習模式、本體演化及重點發展方向等五方面提出了MOOCs實踐常態化建設,這是未來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也是對MOOCs本土化研究的審視。此外,伴隨著“創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給新時期MOOCs的實踐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MOOCs緣起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現實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任何關系、任何過程都具有必然和偶然的雙重屬性。MOOCs的誕生,可以說具有偶然性,但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新事物的發生,偶然中潛在著必然。MOOCs是從開放教育演變而來(如圖1所示),向全球學習者提供免費、開放課程資源,不需進人教室,沒有年齡、學歷限制,無論貧富貴賤,無論何種膚色,無論怎樣的基礎,只要打開電腦,便可根據興趣選修名師課程,變成了教育的“自助超市”,按照自己的需求來安排學習項目、學習進程,是順應互聯網時代在線學習的有效模式。2008年,加拿大阿薩巴薩卡大學的喬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基于聯通主義學習理論(Connectivism)首次提出了cMOOCs并創建了全球第一個該類型的課程CCK08。cMOOCs強調人機交互的學習模式,把課程設計者、教學者、學習者和學習資源及自組建學習共同體等作為一個整體,并基于社交學習平臺(如,Facebook、Twitter等),促使不同思維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學習者在人一機、人一人交互模式下學習,引發知識重構、遷移及“深度學習”的真正發生。201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基于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了xMOOCs,該類型借鑒了cMOOCs部分思想和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創辦可汗學院的教學模式,沿用傳統課堂教學 課程的組織形式,表現為課程學習、測試、練習、考試、答疑等環節。其成功創辦了在線教育公司Udacity、Coursera和edX等,邀請世界著名大學加盟,如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及國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在課程學習環節免費向全球開放課程,而在結業認證環節收費,從而形成一種投資收益的商業模式。
(二)MOOCs演變
在MOOCs緣起中已談及當前MOOCs主要有兩種變體:cMOOCs和xMOOCs,也有研究者根據學習模式又細化出sMOOCs(Small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和bMOOCs(blended MOOCs)等類型,如圖2所示。
其中,cMOOCs實現了一種自組織學習(如圖3所示),強調知識建構、創造、自治和社會網絡學習,學習者可以自定學習目標,發表觀點,協同創建和分享知識。它具有開放性,可使學習者通過Google groups、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工具構建網絡學習圈。此外,cMOOCs中的在線測驗等學業評價方式可提升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
xMOOCs側重知識傳播和復制(如圖4所示),強調視頻、作業和測試等學習方式,學習目標由教師預先設定,學習者觀看視頻時常伴有小測驗,受艾賓浩斯在記憶保持力和學習曲線方面的工作啟發,每次學生收到關于主題的真實能力的一個“突然測驗”,有利于強化記憶。此外,所有交流工具(如BBS、Wiki)都被設計在平臺中,討論空間有限,具有一定的封閉性。
此外,sMOOCs是一種類似于校園課堂教學中的社會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小組交互、團隊工作、討論、辯論和協同知識建構,如,COER13;bMOOCs則是一種混合MOOCs,將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解決師生情感交互問題,有利于提升學習動機,如,0PC011。國內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提出了“后MOOCs”時期新樣式,如,私播課(SP0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超級公播課(Meta-MOOC)、深度學習公播課(DLMOOC,Deep Learning M00C)、移動公播課(MobiMOOC,Mobile MOOC)、大眾開放在線實驗室(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分布式開放協作課(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個性化公播課(PMOOC,Personalized MOOC)及大眾開放在線研究課(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等[7],它們都被看作是MOOCs的延續與創新。
(—)MOOCs理論設計
1.MOOCs學習理論
MOOCs是依據聯通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 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吸收、處理、建構和組織知識。本文從學習發生、影響因素、記憶作用、遷移方式及學習類型等五個維度比較分析了四種學習理論(如表1所示)[8]。聯通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個模糊不清的動態環境之中,通過學習者自我組織及其之間的互動、交流、分享、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建構,形成與學習相關的聯系網絡;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被動接受知識的行為和對知識的主動認知過程,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在一定學習環境中和理解自身經驗過程中的知識建構過程,其建構過程不是任意的,具有社會性和交互性,在交流、磋商及自我調整和修正中實現。
其中,cMOOCs是基于聯通主義理論創建的,實現了在開放教育資源運動下,通過建立知識結點(如圖書館、書本網站等任何可能的信息源)間的網絡聯結,不斷地提煉、重構、解釋來形成新的知識,從而構建人與內容共通的技術增強型學習網絡(Enhanced Learning Networks)。而xMOOCs是基于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創建的,并強調做中學的教學策略,比如,實驗教學、基于項目學習、基于游戲學習、任務驅動學習等。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Edger Dale)使用科學心理學方法研究出學習金字塔,指出在做中學效果最好,知識學習保持率最高。
2.MOOCS設計質量
為了鼓勵學習者完成MOOCs,課程學習,避免其失去學習樂趣而中途放棄課程學習,有必要基于MOOCs學習理論在教學和技術兩方面提出一些可行性設計原則(如圖5所示)。
(1)教學原則。MOOCs教學原則包括教學設計(內容組織和文化差異)和評價兩方面。其中內容組織需要考慮提供課程大綱、制定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時間計劃,采用支架式教學策略,學習過程可視化呈現等。文化差異需要考慮適用于所有學習者的學習案例,針對視頻會議討論時至少提供2個不同時間段,課程講授要采用英語語言,需要采用國際時間(UTC)安排學習計劃以及授課中若出現食物、動物等學習對象時要給出真實圖片。評價是促進MOOCs有效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常見方式主要有自評、在線測試和同伴評價等三種。其中在線測試主要為了測量學習成績,可采用單選或多選等客觀題。對于教師而言,通過測試成績能分析出課程設置的問題,而對學生而言,通過測試成績能分析自己的知識薄弱環節,更有針對性地學習。不過這種評價方式比較適合自然學科,而對于具有創造感和想象感的人文學科課程不太適合。同伴評價是指評論作品、項目、團隊作業等,學習者可以為其他人作業進行評價并給予反饋,每次評價都會從3到5個人的評分中取一個平均的分數來保證評分的公正性,甚至會有其他人對你的評分做出評價,沒有標準答案,比較開放,非常適用于人文、社會科學及經濟學課程。
(2)技術原則。MOOCs設計除了考慮教學原則外,還要考慮技術原則,從而保障學生順利進行交互、協作、評價和自我反思等活動。MOOCs技術原則包括用戶接口、視頻內容、交互工具和學習分析等四個方面。其中用戶接口需要考慮提供視頻播放控制按鈕,如播放、重放、全屏、慢放、停止和暫停等,需要提供檢索功能便于學習者查詢學習資源,視頻資源需要采用標簽進行分類顯示,文件能夠下載,要有幫助功能指導學生學習,學生可以切換教師頭像與幻燈片講課內容等。視頻內容需要考慮聲音的清晰度,視頻時間不超過20分鐘,屏幕中要呈現視頻內容的文字稿,且與講授同步出現等。交互工具主要包括論壇、Blogs、播客、社會網絡、儀表盤、Twitter、YouTube等,用于支持學習過程中教學活動。在相互討論中學習者扮演著“亦學亦師”的角色,學習從被動轉為主動,多數學生也因準確地回答了他人提出的問題而得到贊賞或鼓勵后會變得更加積極,有助于提高學習成績。此外,學習者與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分析工具上的儀表盤監測學習過程,自動識別學習困難,然后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干預指導。
(二)MOOCs實踐案例分析
1.MOOCs平臺的比較分析
本文選取了六種不同類型的MOOCs案例,分別從學習理論、評價方式、開放性、學習形式和學習工具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如表2所示),其中CCK08代表cMOOCs,edX作為xMOOCs不以營利為目的平臺;Coursera作為xMOOCs以營利為目的平臺;OPCO11代表bMOOCs;COER13和Mobi-MOOC代表sMOOCs。
從表2可知所有MOOCs都具有視頻課程資源,都是面向所有學習者開放的一種非正式學習,也都具有社交軟件工具。多數MOOCs都采用傳統電子化評價工具,比如,在線考試、小測驗等。同伴評價方式主要被cMOOCs和部分xMOOCs采用,自我評價方式則主要被sMOOCs采用。大多數MOOCs是基于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創建的,僅有cMOOCs(如,CCK08)和sMOOCs(如,MobiMOOC)是基于聯通主義創建的。
2.MOOCS學習群體分析
MOOCs學習者群體身份呈金字塔形狀(如圖6所示),位于塔底屬于好奇的觀察者,是學習群體中最多的一種,他們主要是了解MOOCs形式的注冊者,從未參加課程內容學習;其次是聽眾,這類注冊者觀看課程中的視頻講座,但并不完成作業或者參與測試、考試;第三種是中途綴學者,他們完成了部分課程,但并未達到課程的所有要求而中途綴學;第四種是消極參與者,參加課程學習,也做一些測試,但不積極參與課程討論;最后是積極參與者,位于塔尖,是學習群體最少一種,完成提交所有作業,也積極參與課程討論。由此可見,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消極參與者變成積極學習者,進而提升完課率需要深度思考。
另外,通過調查實證分析對MOOCs學習方式的認可度,得出多數學習者認為MOOCs中所提供的視頻課程有助于提升學習質量,正如大家認為“在MOOCs中學習感覺很興奮”、“MOOCs能夠點燃內心學習火焰”。當然,也有學者對MOOCs學習提出了質疑并給予否定態度,如,美國萊斯大學摩西?瓦爾迪(Moshe Vardi)在2012年11月提出了“如果可能,我會讓MOOCs消失”的觀點,斯坦福大學教授基思?德夫林(Keith Devlin)在2013年6月發表了一篇名為《MOOC不久將亡,而MOOR將永存》的隨筆。弗吉尼亞大學麥金太爾商學院院長卡爾?蔡特哈姆爾(Carl Zeithaml)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院長伊利安?米霍夫(Ilian Mihov)在2015年6月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時均表示,“MOOCs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一種形式,真正的學習過程不會產生于這種教學方式下,而是產生于教室里,面對面的討論中”。
3.MOOCs實踐模式分析
MOOCs創建目的是為了提供開放在線課程,降低準入門檻和學習費用,不論是學生,還是普通村民,每個人都可以在MOOCs上接受教育,學習品牌大學課程,為傳統高等教育帶來革新。然而,由于MOOCs是相關參與人員花費極大的心血和代價完成的結果,開發成本很高,一些MOOCs開始嘗試走商業模式路線去吸引投資者,沒有可持續的商業運營模式,將無以為繼。潛在的商業模式是為學生提供免費課程,但是如果想考試、尋求教師幫助并最后拿到資格證書,則需要交一定費用,事實證明,商業模式還可以提高MOOCs通過率。edX首席執行官阿南特?阿加瓦爾(Anant Agarwal)表示,為了解決學生綴學率過高和通過率過低的問題,MOOCs提供商可以要求學生在參加課程學習時進行付費的身份認證,同時也是MOOCs的盈利模式,是基于MOOCs證書的增值服務。Coursera新掌門耶魯資深前校長理查德?萊溫(Rick Levin)宣布,他們正在探索為學生提供在線視頻討論的功能,學生除了學習視頻課之外,還可以通過視頻與教授進行實時溝通和討論,甚至于在線舉辦一個小型的研討會。若這一功能成功上線,將會向學生收取一定的費用,可為其它MOOCs平臺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
總之,MOOCs目前主要是以公益化和商業化兩種實踐模式存在,然而完全只有商業化(收費),發展就會變了味;完全靠公益化(免費),它又很難走遠。因此,最重要的是在商業化和公益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隨著MOOCs的發展,問題似乎慢慢回歸到了“MOOCs本身該何去何從”。雖然MOOCs資源是可以分享,但國別不同,文化差異就不同。因此,本文結合上述研究成果,從發展路徑、受眾對象、學習模式、本體演化及重點發展方向等五方面探討MOOCs實踐常態化建設,即對MOOCs本土化進行再審視。
(一)MOOCs發展路徑:實現智慧學習
如果說2012年是美國“MOOCs元年”,2013年是中國“MOOCs元年”并快速進人發展期,那么,到今天必須慎思MOOCs的正確發展路徑是什么?本文提出未來的MOOCs發展路徑應該是建立在云服務平臺上,運用新一代移動網絡技術、大數據、學習分析技術等,配以自適應學習引擎和個性化推薦策略,實現智慧學習(如圖7所示),推進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雙向融合。MOOCs智慧學習系統尊重數字一代學習者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發展,適應學習者“最近發展區”學習,解決“有教無類”問題,不但能激起學習的求知欲和積極性,提高學習動機,而且利于培養學習者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習智慧發展,將成為教育技術研究新范式和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趨勢。
(二)MOOCs受眾對象:面向多元化發展
目前,MOOCs主要用于促進高校教育變革,受眾對象來自高等院校大學生。為了開拓MOOCs應用市場,其受眾對象應該多元化,除了高等院校外,中小學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更應該推廣運用。其中針對基礎教育而言,MOOCs能解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不公平問題,滿足從“能上學”轉變到“上好學”的教育需求;針對職業教育而言,職業技術學校在全國有很多,水平千差萬別,有的職業學校教出來的學生水平很高,有的學校教出來的學生能力稍弱,MOOCs可從職業教育人手,解決青年孩子們從學校走出來,找不到工作這種問題。當然,應該更加清醒的認識得到MOOCs真正的大市場在校外,國內有幾億的農民工和工廠工人,他們需要培訓,也愿意學習,如果學費不貴的話,他們還愿意出一些錢。此外,還有很多白領社會人員想創業,想提高自己,如果此時能按照他們的需求把市場細分,開設很多相應的課程,他們既有支付能力,又有學習的要求,這將會成為巨大的MOOCs市場,有利于推動MOOCs的商業模式發展。
(三)MOOCs學習模式:提倡自主學習+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
在MOOCs平臺中,學生利用視頻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即時的測驗以及課后要求的閱讀和作業。學習過程若遇到不解,可以通過網絡學習社區求解。然而,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更涉及人格、學習習慣與道德培養等方面,而且“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難以通過單純的在線知識傳授過程實現,面對面的交流、教師思想的傳遞和同學需求的及時反饋是必須存在的。為此,可通過“翻轉課堂”進行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在線學習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不妨將“MOOCs”看成是“BOOK”。學生利用書可以自學,但若結合教師教可能學得更好,課堂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通過更多的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面對面互動交流,養成學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可見,自主學習+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適應學習者學習特性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獨立性和自律性,同時也能針對在線學習情感缺失問題給予有利補償,將成為學習的心智模式。
(四)MOOCs本體演化:小規模專有在線課程(SPOC)
由于國內學生受傳統班級教學影響深刻,沒有老師的現場感、親切感及監督,自主學習能力減弱,學習一段時間后注意力下降,導致MOOCs完課率低下、學習體驗缺失、學習效果難以評估等問題。發展小規模專有在線課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存在問題。SPOC存在的價值在于可讓MOOCs從完全開放視角回歸到服務學校教學質量的本質中來,促進在線教育發展和教學模式變革的有機融合。這不但利于個性化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提供更廣泛的師生接觸機會,提高教師改善教育的積極性,優化傳統的面對面教學,進而實現對MOOCs的改善與重塑。
(五)MOOCs重點發展方向:解決教育公平
MOOCs為每個人洞開了學習之門,針對目前國內存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MOOCs的重點發展方向應該放在解決教育公平上。倘若能把國內最好的中學課程以MOOCs的方式傳送到貧困縣、鄉一級中學,使不發達地區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國內一流學校一流教師的優質課程,實現科學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從而解決了教育公平最核心的部分——教師之間的不公平,MOOCs教育也將變成一個強大的力量。
在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中,加強高校MOOCs建設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年度工作計劃中,明確提出“加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力度,探索在線開放課程應用帶動機制,加強‘慕課’建設、使用和管理”。這對MOOCs發展來說,是一種頂層設計上的指引。尤其是伴隨著“創客”、“互聯網+”時代到來,給MOOCs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創客教育與MOOCs發展
美國新媒體聯盟2015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指出,創客教育是高等教育信息技術中期應用趨勢。國家政府報告中也提出“健全創業輔導指導制度,支持舉辦創業訓練營、創業創新大賽等活動,培育創客文化,讓創業創新蔚然成風”。所謂創客教育是指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所需的知識、能力、視野等方面的教育行為,有效應用MOOCs可以解決創客時代的創業、就業及創新等三大問題。
首先,目前國內的創業課程在綜合性、系統性上都遠不能滿足學習需求,多數學校沒有那么多創業老師,而且創業課即使有老師講,也只能是照本宣科講理論,缺乏實踐,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喪失學習興趣。倘若創業課能夠邀請一批成功有經驗的企業家(如,比爾?蓋茨、俞敏洪、馬化騰、李彥宏、馬云等人)來講怎么創業的,創業有多難,將會非常有助于正在創業、正是頭破血流、一籌莫展的大學生。然而,企業家拉到全國所有大學都講一遍是不現實的,采用MOOCs方式便可以有效解決創業知識學習問題。因此,有必要推動一批有價值的“精品化”、“精細化”創業類MOOCs課程建設,實現人人可以學、處處可以學、時時可以學,為更多人實現創業夢想提供幫助,也能實現學習階段和創業階段之間的無縫轉換。此外,創業課程需有廣泛連接外界和前沿的內容、新興技術領域,通過MOOCs實現了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國外(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知名院校的創業課程,最大限度地開闊視野和思維,以期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善于開發和利用創業資源,把創業機會轉變為可以管理創業的過程。
其次,關于大學就業問題。現在并不是企業不需要大學生,而是大學生學出來的知識多數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鑒于此,可以改變大學生課程學習方式,采用“3+1”教學模式,定位為通識內涵、發展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前3年學習專業課程,最后1年的課由企業來上,將企業內訓課以MOOCs方式放在網上,學生便可有針對選擇學習,做到跟企業的需求相吻合,那么學生不能滿足企業需要的問題能夠大大緩解,促進大學就業。
最后,解決創新能力不夠的問題。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大航海運動、啟蒙運動,到科學革命、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這一連串的事件都來自西方國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愛德蒙德?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 在《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一書中說,工業化地區創新能力的大小,取決于這個國家的大多數普通人,能夠在多大范圍以及多深程度上接觸并使用最新科技。此外,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與我國科技部聯合發表的《中國創新政策述評》指出:“中國現行教育體系是以被動學習和基于應試能力為導向的,中國教育體系必須重視對學生創新思考、創造力及創業能力的培養。”由此看來,“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定與傳統教學模式缺少創新性知識培養有著不可推卸的關系,創客教育勢在必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5)明確提出,要“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啟發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學方法改革試點,弘揚科學精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溫徹斯特大學教授蓋伊?克萊斯頓(Guy Claxton)指出“創新是多種心智習慣的混合,包括好奇心、懷疑精神、想象力、決心、工匠精神、合作和自我評估。”大學是知識和人類文明的中心,是創新的源泉和孵化器,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有必要將其納人到課程體系中,內容是產生創新想法的燃料,創新與學習密不可分。然而,學生的課程學習不限于國內,還應該放到國際上。
根據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羅納德?伯特 (Ronald S. Burt)提出的結構洞理論,若大學教育把諸如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劍橋、牛津等知名學府知名教授的課程以MOOCs方式引進來,便可以從連接不同人群、文化、語言、思想中找到創新點。學生享有充分的自主、自由學習機會,擴展學習視野,使得思想變得更加開放;磨練發散性思維,快速而靈活地改變頭腦領域,將會提升學習內驅力和學習動機,最后其創新能力會完全不一樣。
誠然,新一代的學習者群體屬于“數字土著”(Digital Natives)或稱“新人類”,他們出生在信息時代,成長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大多喜歡新鮮,不安于現狀或墨守陳規,愿意變革,善于創新。MOOCs作為一種新事物,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模式,融合了在線教育的特質,更打破了實體大學的限制,能夠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創造和優化,使學習不再受時間、空間及內容維度的限制,進而勾勒出“終生學習”(life-long)、“寬生學習(life-wide)和“深生學習”(life-deep)的立體化學習圖景。“新人類”樂于學習、善于學習,但是他們保持注意力的時間較短,傾向于碎片化內容,并且喜歡簡潔、清晰、精煉、準確的信息,不喜歡被動聽講或長篇大論,MOOCs恰好符合這些需求,能使他們針對具體問題的情境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
(二)“互聯網+”時代MOOCs發展
在2015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并正式確立其為國家戰略,教育,毫無疑問也置身其中。新興互聯網技術瞬間潮涌,引爆信息革命,使得在線教育漲勢凌厲,帶來了知識和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交互性,學生擁有了選擇權利,給MOOCs實踐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將開啟新時代。當然,這并不意味著MOOCs將會取代傳統教育。“新美國基金會”教育政策部主任凱文?凱里(Kevin Carey)在新近出版的《學院的終結:締造學習的未來與無處不在的大學》一書中充分肯定了MOOCs的價值取向,但同時也指出MOOCs無法撼動當下傳統教育,彼此是一種共存共融關系,充當“學習的粒子加速器”。悉尼大學校長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也曾表示,“現實課堂教育將不會被取代。教師的作用、學生間的交流、課堂氛圍將不會被取代”。
“互聯網+ ”時代的MOOCs,從宏觀層面上將繼續使人人都可實現名校夢,加速高等教育信息化、大眾化,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以開放的理念去擁抱新文化、新思維;在微觀層面上將引領MOOCs進入2.0時代(即MOOCs2.0p),重在個性化教育,運用大數據的存儲、挖掘、分析能力,使“智能”力量形成全新的學習體系,實現重塑學習形態,即由知識習得、參與轉向知識創造,不再是傳統大學課程的延伸,而是在自組織、定制化的道路上前行。
教育的真諦是要發展人的個性,是讓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健康發展,如果說傳統學校教育仍然沿用工業時代標準化、灌輸式的教育教學模式,學校是個教學工廠,課堂是一條條生產標準化“人才”的流水線。這一教學模式的重大“頑疾”就是扼殺人的個性。MOOCs2.0將會為實現個性化教育帶來際遇。
在美國,重啟“慕課”(MOOCs)研究運動中也強調了要考查學生之間的差異(表現為不同欲望、認知差異、情感差異、社會差異、文化差異等),采用1:1個性化教學方式,從學習者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去選擇想學習的課程內容,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步調進行學習,MOOCs系統將會自動記錄學習過程信息(比如,學習時間、錯題情況、提問次數等),通過大數據學習分析技術智能化分析處理,采用信息可視化方法呈現學習結果,形成個性化的學情報告,從數據中量化自我、認識自我,有助于改變頭腦中的知識建構,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MOOCs是社會化學習新寵,萌芽于開放共享的校園理想,發跡于“因地制宜”的教學設計與技術整合,繁榮于“與時俱進”的移動化和泛在化。盡管仍有人對它尚存疑問,但毫無疑問的是它是技術促進教學的一個有力學習新模式,并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能夠使學生沒有障礙地吸取最好的知識營養,已是不爭的事實,且已成為重要的里程碑和未來教育新常態。至今,已有許多研究者(尤其是國外研究學者)圍繞MOOCs如何有效促進學習進行探索研究。本文主要從11個學術數據庫和E-MOOCs學術會議論文集,收集并分析了2008年到2014年相關文獻,從多維度視角對MOOCs緣起演變及理論實踐進行分析,希望有助于人們深入理解新常態下的MOOCs。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