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狼圖騰》原著小說的狂熱粉絲,還是企盼著這部國際大片震撼新春賀歲檔的影迷,都將被那蓄勢而發的狼性脈沖所激蕩。就如千人眼中有千種哈姆雷特,不同的社會群體,將從奧斯卡金像導演讓.雅克.阿諾的賀歲電影《狼圖騰》中,感受到多維度的狼性解讀。而我喜歡餓狼對肉食的覬覦,隨時肌肉繃緊,對時機永不懈怠的守候。
“人生在于把握時機,這個道理狼和蒙古人都知道”
在電影《狼圖騰》中,馮紹峰(微博)(微信號:fengshaofeng1007)飾演北京知青陳陣,角色的故事也源自原著作者姜戎的部分經歷。和所有那個年代滿懷激情到廣袤天地去的知青一樣,陳陣被草原文化深深吸引著。在被狼群圍困后,陳陣對騰格里寄予的神秘力量和幫助充滿感激,以為自己推開了通往草原人民精神世界的那扇門,由此迷上狼圖騰,迷上蒙古狼。
蒙古族老阿爸畢利格帶陳陣去草原上,遠遠地觀察狼,陳陣不理解,為什么狼群守著黃羊群,獵物近在咫尺,卻遲遲不發起進攻。畢利格阿爸告訴他,狼等這一刻已經等了很久了,“他們想一舉殲滅黃羊,但它們不會一時心急誤了大事。狼聰明、有組織能力、團結一致,并且聽從狼王的指揮。最重要的是,狼很能忍耐”。狼群隱忍著長久以來的饑餓,等待獵捕的最佳機遇,等黃羊群吃得太飽,跑不動的時候,狼群就要下手了。狼群不僅能為圍捕黃羊群等待數月,狼還能為狩獵一動不動幾十個小時。畢利格阿爸教導陳陣,“成吉思汗為什么能帶著那么少的兵,就打敗世界上的千軍萬馬?他和你眼前的這些狼學會了打戰的秘訣”。
對狼性的解讀,我們無法領悟到如成吉思汗那般雄霸的境界。但這讓我想到股市,餓狼尚知等候機遇,多數人卻不能。狼等羊吃飽跑不動的道理,所有股民也都明白,但多數仍淪為股市中跑不動的羊。餓狼對肉食的覬覦與隱忍,那種對時機永不懈怠的守候,實則是一種優秀的基因,成就其成為超越羊群的上游生物。而這種叢林法則又豈止適用于狼群與羊,莊家與股民呢?“人生在于把握時機,這個狼和蒙古人都知道”。
“狼要捕食的尊嚴”
陳陣越來越癡迷于狼,他未遵從蒙古人的習俗,擅自將狼崽抱回蒙古包中喂養。老阿爸畢利格氣惱地責怪陳陣不該把狼當成奴隸時,陳陣辯解說:“事實上,我才是它的奴隸,我侍奉它就像侍奉一個蒙古王爺,我讓它吃我的那份兒肉。楊克說,我才是個狼奴才呢。”
而老阿爸畢格力知道,這是不理解草原文化而產生的愚蠢,他循循善誘地為陳陣解讀:“狼要自己捕食的尊嚴,他們不想被喂養,它們想冒著死的危險去捕獵,他們是戰士,如果你把它的驕傲奪走。他們不受捕傷,那他還是什么戰士?”
從生物屬性和人性本善的方面講,多數人觀看捕食場面時同情弱者。而在法國大導演阿諾的電影《狼圖騰》中,觀眾將不只一次迷失固有立場,一次次被狼群的獵捕所觸動——或為狼群圍獵馬群的壯觀而震撼,或為狼群夜襲羊圈的智慧所驚詫。黃羊吃飽后只能無奈地淪為狼的獵物,而狼群在羊圈里吃飽了,卻能在狼王帶領下,組織有序、智慧施計,從牧民眼皮底下逃脫。狼捕食的尊嚴,同時彰顯的是其王者的智慧。
“不能把狼變成奴隸”
阿爸畢利格曾斥責陳陣,“你把狼抓來變成你的奴隸,這是對祖先的不敬,對騰格里的不敬。”陳陣違背了騰格里對草原生態的安排,盡管他最終意識到喂養小狼行為的不當,他已然不知如何為小狼找到正確出路,他試圖訓練小狼獵捕,甚至教它辯識牧民設的炸彈圈套,希望它回歸狼群后,能有更優秀的生存能力。
然而,陳陣的設想真的能超越草原法則嗎?一如李安的《少年派》,對世界有不同認知的觀眾,將從一部電影中看到兩種不同的結局。《狼圖騰》原著作者和奧斯卡金像獎大導演讓.雅克.阿諾也給出了兩個截然迥異的結局,視角不同的觀眾也將選擇相信小狼命運有不同的結果……
《狼圖騰》一如其迷一般的名字,電影傳遞的狼性像一組多維度密碼,不同社會群體將做出不同的狼性解讀。
人生在于把握時機、捕食要有尊嚴、蒙古王成吉思汗從狼性中汲取的智慧……狼為王的特質必將觸動當今社會中級以上的階層。看過《狼圖騰》點映后,不只一次問自己,為什么被狼性所吸引?朋友說,我們都被王者的光環所吸引,但我們中的大多數屬于食物鏈下游,這是下游生物力爭上游的渴望。但我喜歡《狼圖騰》,是喜歡餓狼對機遇的覬覦與隱忍,肌肉繃緊,永不懈怠地守候時機,不因我欲為王,只因不愿被馴服。
《狼圖騰》以文革為背景,無論原著,還是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電影,對那段整個民族的思維被禁錮和挾裹的特殊年代,都未予正面置評,而自由、不被馴服的狼性,卻力透作品,達成一種群體共鳴。想到這里,腦海回蕩起,《狼圖騰》開篇陳陣在蒙古包里為畢格力阿爸讀那段文章,“馳騁于廣袤荒原的他,無法容忍高墻壁壘和邊界的存在,他從未投降,而且寧死也不愿被俘虜。他向往像狼一樣的自由,他只聽騰格里的號令……”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