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管理大師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能夠設法使各階層人員全新投入并有能力不斷學習的組織。這種組織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具有高于個人績效總和的綜合績效。彼得.圣吉提出了創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體學習、系統思考。彼得.圣吉將"系統思考"放在其他四項修煉之上。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關鍵是企業要成為一個具有系統思維的組織。
"學習型組織"理論對企業培訓工作的意義在于全面更新了培訓理念。企業培訓的目標是"創建學習型組織",就是大家通過持續的共同學習,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個體和團隊創新、前瞻和開放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有的新抱負。
因此,以學習型組織的理論來重構培訓,我們不難發現,企業培訓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創造繼續學習的機會。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和機制,培育組織中的學習氛圍。提倡包括組織的決策層、管理層、操作層在內的全員學習,以及貫徹于組織系統運行的整個過程之中的全過程學習。現實中,企業很難組織面對所有員工的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培訓只是少部分人的學習,學習機制與學習氛圍都有欠缺。
2、基于組織戰略及工作目標的探究與對話。組織中的學習強調對實際工作過程的不斷探究以及成員之間的彼此對話。通過討論來呈現與辯論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被充分激活后,往往會產生新的更有創造力的想法。現實中,企業的培訓組織很多時候目標不清,面目模糊,學員不了解培訓跟工作有什么關系,跟他本人有什么關系。培訓的過程和結果也很難與工作掛鉤,即俗稱的培訓落地的問題。
3、增進合作與團隊學習。強調不但重視個人學習和個人智力開發更強調組織成員的合作學習和組織智力開發的團體學習。團隊學習一方面可以盡量讓成員在相近的思想和專業層面對話,另一方面形成良好的組織氣候,提高團隊的整體戰斗力。現實中,員工參與培訓的意愿度不高,或者持續性不夠。這使得很多培訓帶有強制性的色彩。這種情況下,團隊學習與合作是無從談起的。
4、建立學習與分享的系統。這一系統用于分享組織整體所提供的重要信息和知識。學員們根據需要對所分享的資源、信息、知識進行有效整合;更重要的是,這些因分享而不斷流動和整合的知識、經驗、理念最終形成組織的強大的創新能力。現實中,我們面臨著培訓結果評估的問題,事實上,就是一個欠缺學習分享系統的問題。當培訓所積累的新知識流動起來,最終形成創新的問題解決方案,培訓的結果就能呈現,反之培訓永遠是培訓,跟工作當中的問題有什么關系呢?
在傳統的培訓中,往往是老師講課,學生聽課,或者加上一些課中、課后的互動。對培訓的評估也集中在對老師講的內容而非其最終產生的影響。這樣很難避免上面講到的4個方面的問題。當IT技術特別是云技術洶涌來襲時,我們發現,借助這些技術手段來升級傳統培訓,建設學習型組織將不再是空談。
首先,繼續學習的門將為所有人打開。一方面,云技術將讓海量的學習資源以結構化的方式呈現,貫穿不同層級學員的需要。另一方面,這種數字化的學習極大地滿足了學習者的個性需求。私人訂制的學習成為可能,學員根據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自主地選擇課程和學習路徑,更自由的學習方式、更隨意的學習時間、更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更良好的學習環境。
例如,企大云學習管理系統基于崗位技能、職業發展、企業特性,將微課程與情景模擬項目完美結合,將海量課程分割成5-10分鐘的微課程,通過案例分享、世界咖啡屋、思維導圖、動漫游戲等方式,讓企業學員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最后通過在線考試中心監測學習效果。由于大家都可以學習自己需要的和趣味性的內容,基于此而形成的學習圈有助于學習機制和氣氛的建立。
其次,學習不再是漫無目的的漂流,高度組織化成為可能。通過互聯網打破原有官僚層級的藩籬。跨層級的上至公司董事長,下到執行層的不同學員可以通過學習事件來聚焦公司戰略和業務,并通過探究和對話來統一認識,產生新想法。培訓將不再是散布的與業務無關的隨機事件,而是有機融入到業務當中,成為解決業務問題的支流。
再次,基于網絡的學習豐富了協同學習的方式。傳統的組織學習遇到問題時不能實時和外界研討,學習成果也不便與外界共享,而基于網絡的組織學習系統可以為組織與組織之間、組織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提供良好的溝通、互動和研討平臺。另外,以往組織學習的參與者往往存在著業務工作或專業知識趨同的特點,因此在學習時很難因新思想新觀點的碰撞而產生新思維新理念,而這些問題在云平臺上便可迎刃而解。
最后,基于網絡的學習將大大提高學習的頻率和有效性。學習和分享在互聯網上、特別是移動終端可以很容易地成為常態。學習將不僅僅是動輒2、3天的封閉式培訓,隨時隨地的、更加碎片化的、更加強調學員之間、學員與講師之間互動的學習成為常態。組織鏈之間的學習需求、工作任務、危機事件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及時共享。而信息通報是否及時、信息是否傳播準確、信息傳播是否全面、信息傳播是否完整等等問題通過網絡化的管理終端可輕松解決。當流動的知識和分享與業務高度關聯時,學習過程的檢查和學習效果的評估就會變得水到渠成。
現在,讓我們梳理一下云技術可以為學習型組織的搭建帶來哪些變化。
首先是布置在云端的學習資源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彩的理論上是無窮大的學習資源。這些資源為學員的個性化學習和持續學習提供了有力支持。學什么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然后,通過網絡技術讓培訓和業務真正無縫結合,靈活便利的研究討論空間即學習社區得以創建,各種業務問題在社區中被深度探究與對話,培訓資源在這個激活過程中起到助推劑和營養針的作用,同時通過各種應用程序對組織學習的過程進行管理控制,最后研究討論的結果反饋到業務問題中,使得培訓真正與績效關聯起來,形成完美閉環。怎么學的問題也可以迎刃而解。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通過云技術的手段,打造一個學習型組織的云學習社區,是解決怎么學的問題,從而最終通過培訓促進學習型組織建立的最重要手段。云學習社區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云共享技術和多媒體信息展示技術的新型網絡學習支撐平臺。
云學習社區一般由學習者、輔導者及其助學者等(包括成熟教師、專家等)構成其成員。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共同體成員之間經常借助網絡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從而會形成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穩定的人際關系。在這個社區中,學習者當然是不同層級的學員,輔導者可以由學員的上級主管擔任,不同層級的學習人群組成不同的子社區,助學者則由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專家來擔任。這個學習社區一定是基于問題解決而建立,是真正的成長導向而不是簡單的培訓導向。
讓我們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企業決策層設置最高層級的社區主題,實際問題導向的,比如說如何提高某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這個主題成為自然的學習和交流的主題。在管理層這個主題被分解到不同部分的子主題,如市場、銷售策略該如何設置,供應鏈該如何調整。不同的主題會被關聯到不同的學習人群。基于主題和子主題的深度探討就是一個定向的學習計劃,會動態地鏈接對應的學習內容,可以是理論講解,也可以是案例分享,這些學習內容會以碎片化的形式推送到電腦終端甚至是移動終端。學員被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些學習并且做出思考與分享。頭腦風暴和深度訪談將在云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探討的過程將被自動記錄、整理、分類、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學員發現的內部探討解決不了的問題會生成外部咨詢的需求,外部專家以微咨詢的方式來啟發和解決,重要的討論和學習依然可以在線下組織。學員的所有學習活動和交流探討成為評價學員學習有效性的重要維度。學習社區的主題發布者即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管理學員在社區中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那些對解決實際業務密切相關的想法和心得會被搜集和排序,并向上反饋。這些想法由于是在學習過程或者咨詢過程中,結合學員自己的工作心得而產生的,可能在理論和實踐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從而真正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產生幫助。跨層級的交流同時也有利于在組織內部達成共識、貫徹文化、解決在正式的組織層級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促進每個人的提高。
在云時代,世界變成了一個沒有圍墻的學校,只要你有學習的愿望,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入"課堂"和"教室"。在新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的學習不再僅僅依賴于教師與課本,而是更注重利用網絡學習平臺,開展學習者之間自組織、自適應式的研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一個真正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浸潤了豐富的、結構化的、碎片化的網絡培訓資源,有內外部專家隨時接入,穿插了必要的線下討論與學習的學習社區,將真正把培訓學習與業務融為一體,通過學習與分享最大化利用和催化企業內外部的知識與經驗,使其直接作用于業務。當這樣的學習社區成為機制并且形成良性循環,團隊學習與知識共享將成為組織的常態,學習型組織將成為可能。
(作者張謙,深圳企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內容部總監)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