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最不理想的同學,那么其他人的學習效率就會跟著降低,如果照顧最優異的同學,大家的效率就會跟不上。
三年前,把兩個公司都賣給了Google的LuisvonAhn在想,如何可以讓1億用戶免費地將互聯網上一切文字都翻譯成其他的語言?于是,他創辦了Duolingo,想通過幫助人們學習語言的形式一邊實現眾包翻譯的目標。三年后,Duolingo已經在全球擁有三千萬用戶,開始進入中國,還想拓展到完全不搭邊的編程學習領域,甚至想用自己推出的考試替代TOFEL。
所以Duolingo最終的目標是什么呢?在這些頻頻出手的動作背后,有什么一以貫之的東西?
Q:對于Duolingo,我很好奇的一點是,它有趣的游戲化教學背后是有一套大數據算法來幫忙改進教學內容的,這是傳統教育完全做不到的。可不可以說說你們具體是如何用大數據改善教育的呢?
A:我們會追蹤用戶在服務中做的所有事情:他們回答問題的時間、要多久才會求助等等……
而我們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A/B測試,比如:在我們決定是否應該更早還是更晚推出某些內容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運用A/B測試--如果有50%的用戶更早地注冊了這門課,那我們就早點教他們,剩下的用戶,我們就晚點教。然后再衡量哪一組的學習績效更好--哪一組答對的更多,哪一組答錯的更多。如果是晚學的那些用戶學習績效更好,那我們就決定這門課對所有用戶的推出時間都應該要晚一點。
這樣的測試我們每周會做10次,然后大約每周更新一次課程內容。
這個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教學效率。在與紐約市一起完成的項目里,我們發現如果一個人使用Duolingo的時長達到34小時,學習效果和在大學里學了1個學期是一樣的。這非常棒吧?畢竟在大學里完成一門課的時長可比34小時長多了。
Q:不過A/BTest的作用是幫助你們驗證一些想法或者是作對比,從源頭上來說,Duolingo上的課程設計是怎么做的呢?
A: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讀了很多關于如何去學一門語言的教學書籍,然后進一步制定出初始課程,之后這些課程內容借助A/B測試逐步進化。所以一開始它就是些標準課程,有標準的模板(template),接著借助A/B測試得以演化。這種測試途徑使得我們能夠針對不同的語言設計不同的課程內容。
比如所有面向中文用戶的英文課、面向西班牙用戶的英文課都是從同一套模板開始的,但是課程的內容都借助A/B測試逐漸進化。教授中文用戶英文的課程,逐漸會與那些教授西班牙用戶英文的課程非常不同,畢竟中文用戶普遍遭遇的學習難點和后者很不一樣。
Q:聽說你們還打算推出編程學習的課程,所以拓展到一個看似完全不相關的領域中,是因為可以復用同樣的理念,或者說教學架構嗎?
A:是的,原理是相通的,我們還是貫徹A/B測試來提升教學體驗。但是教授編程語言和教授自然語言是很不一樣的。比如,學外語的體驗是,你需要記住五千個單詞,但是學編程語言,你不需要背這么多詞,可能知道個50種語法結構就行了。
我們也許會在接下來的6-9個月內做這件事,編程的學習是非常具有邏輯性的體驗,很多人也有這個需求,想在學校之外的地方能學到它,我覺得我們在這方面能做得更好。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學習成本更低廉。
這的確是我們的興趣點,但我們還是會側重在語言教學上。語言教學市場比編程教學市場更大,全球有語言教學需求的人有十幾億,但后者可能也就……我不知道具體數字,但我覺得沒十幾億吧。編程教育的市場小的多,不過還是值得一試。
Q:Duolingo從教學環節切入,直到近期又延伸向學習的更后端,推出了的標準化考試的功能,我很想知道為什么你們會想到要做考試?目前進展如何,大家可以接受這么顛覆性的考試方式嗎?
A:全球考試市場大概有200億美元,比如語言資格證,這可是個大蛋糕。但是在我們看來,大部分的考試業務模式還是像上世紀的一樣--收費高昂,比如說托福考試就要250美元,其實做考試成本沒那么高,就20美元的事,但他們就是收那么高的價。人們還必須得到考試中心去,而且不是每個城市都有這么個中心,沒有的話,你就得奔來奔去,應試者還要做提前幾周做預約。
我們覺得這種模式非常不方便,而且代價高昂,我們自己可以通過移動應用做得更好。所以我們推出了Duolingo考試中心--一個移動應用--你可以直接通過應用參加考試,考試費只要20美元,而不是250美元,你可以在家考試;你也不需要提前幾周預約。這就方便多了。推出了考試中心之后,我們的調研顯示:Duolingo的應試者與托福應試者的成績非常類似--這很喜人。
至于接受程度方面,目前對我們來說最大的一點挑戰就是:我們需要確保大學,當然也不只大學,不同的組織吧,認可我們的考試標準。一開始他們也許不會怎么認可,畢竟我們才開始。但我們已經與很多美國的大學展開了討論,他們都表現出了興趣。因為,他們覺得托福對于很多低收入的人來說還是太貴了。我們自己其實也很驚喜:他們對這種新型考試模式還是蠻感興趣的。所以我們之間就進行了接洽。
現在肯定還只是一小批大學認可我們的標準,但每當有新的一所大學認可它了,學生就可以在申請某個大學使用托福考試或者是Duolingo考試的成績。我們相信,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還是會選擇Duolingo的。畢竟后者的花銷只相當于前者的十分之一,而且你可以直接在家就考了。所以雖然這是件很有風險的事,但我們愿意試試。
Q:Duolingo有占滿整個教學鏈條野心嗎?我指的是從教學、到考試可能還有更之后的各種環節都由Duolingo來提供服務。
A:是的,我們想做語言教學的整條鏈。按我自己的希望來說,當然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我想達到的水平是:當人們想學習任何語言的時候,他們會找到Duolingo。
Q:那現在你覺得Duolingo已經做到了哪一步?是否足夠好了?
A:還不夠。
我覺得現有產品也許對于完全新手級別到B1階段(歐洲語言共同參照標準下的中級語言水平)是足夠了。這很不錯。但Duolingo還不能讓你把外語說得像當地人一樣好,話說回來,Duolingo也不打算這么做,事實上,任何宣稱自己能做到這點的應用都是在唬你。
我們一直在添加新內容,每天都越來越完善。在未來的2-3個月內,我們會加入會話功能。目前Duolingo能幫助你提升"讀寫聽"的水平,還會教你一些發音,但還沒能幫助你提升流利對話的能力。所以我們計劃在2、3個月內允許用戶之間相互對話,也許不是完全實時的對話,而更像是語音消息之類的(值得一提的是,Luis現在看到的中國有實力的本土競爭者是英語流利說和滬江網校app)。這就是我們的想法。
我個人的愿景是,有一天,Duolingo就像是你的一對一私教。我們在這一方面比同行走得更遠,但離目的地還有段距離。
Q:一對一的私教?完全通過技術實現替代性的教學么?
A:我是這么想的,在20世紀,為了使教育規模化,我們需要教室。我們往一間教室里放入了一個老師,和三十幾個學生,由一個老師來教授這三十幾個學生,才可以使教育規模化。
但這種方式的問題是:老師心力有限。如果能1對1教學肯定是最好的--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是因材施教。如果在一個30人的班,老師太照顧學業最不理想的同學,那么其他人的學習效率就會跟著降低,如果照顧最優異的同學,大家的效率就會跟不上。
所以理想狀態就是1對1私教。我覺得未來的教育就是這樣,只不過老師不再是個人,而是技術。
這也是我對于Duolingo的期望。根據我們的研究,目前Duolingo更像是個好教室,還稱不上是個好的1對1老師。我認為我們是能做到這點的,Duolingoapp會越來越知道你的學習習慣,知道怎么幫你改進你的學習,讓你學得更好。
我們的目標是主導全世界的語言教學。盡管我們現在已經非常受歡迎了,但還沒到主導的地步。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主導。在我看來,Duolingo還要再大個10倍。盡管我們目前的用戶基數已經非常大了,要再大10倍可不容易,但是我們會努力的。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