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大學的高級教育資源壟斷體系,正在被網絡上形態各異的公開課所打破--如果一個年輕的農民工特別喜歡耶魯大學或者北京大學的某個課程,那么他和一個名牌大學里坐在教授前面第一排的學生一樣,獲得了公平的教育享受和知識獲得途徑。
"如果你還沒有上過網絡公開課,那么你至少應該在去上網絡公開課的路上。如果你還不知道什么是網絡公開課,那么在教育這個領域也許就沒有你的一席之地,你可能已經OUT了。"
近年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等名校的網絡公開課就已受到全球各地學習者的青睞。時下這股潮流已經迅速蔓延到國內各大門戶網站和高校,它可能極大地改變當前的教學生態。
近年來,網易、新浪、搜狐等網站紛紛開設公開課頻道,成為新的網絡熱點;北京大學設立了面向學生和社會大眾免費開放的"北大公開課"網站,其中包括部分北大近年內開設的課程視頻,2013年10月,清華大學發起建立"學堂在線MOOC平臺"共享教育資源。另外,一些學校甚至已經對老師明確提出了開設網絡公開課的要求,掀起一股網絡公開課的旋風。
再不上網絡公開課,你就OUT了
"當時我在微博看見朋友發的網易公開課的鏈接,然后一口氣看完了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公正》課,感觸特別深,所以還專門去買了這本書,因為平時上課根本不會提到這樣的知識內容。"暨南大學研一的程同學從抽屜中拿出《公正》一書,向記者回憶了他大二時第一次看網絡公開課的場景。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即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中文譯為慕課)現在在網上很火的,我自己就申請過好幾門課程。一般的網絡公開課可以自由選擇聽課時間,跟老師同學的互動也比較少,而MOOC有固定的上課時間,可以跟其他人討論,可以做作業,還能參加考試拿證書呢!"華南理工大學的肖同學在美國Coursera(免費大型公開在線課程項目)的網站上申請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開設的課程。她的桌上有一本厚厚的托福詞匯,她覺得聽這些課程可以一舉兩得,既能鍛煉英語水平,助托福考試一臂之力,又能感受名校名師的風采。
近幾年來,網絡公開課已經由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2010年11月,網易正式上線公開課項目,是國內最早開設公開課的門戶網站;2011年11月,由教育部推出的首批20門"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上網;2013年10月,清華大學發布了中國大陸第一個由高校主導的MOOC平臺:學堂在線。網站、教育部、高校之間多方合作共同推動網絡公開課的發展與傳播,掀起全民網絡公開課的浪潮。在高校學生間現在流行著這樣一個共識:再不上網絡公開課,你就OUT了。
為什么它們都要開設網絡公開課?為此,5月23日記者專門采訪了網易公開課產品經理陳衡鑫先生。
"2010年年中,我們發現國內的部分社交和視頻網站有流傳少部分的名校視頻,并且有很多用戶反應希望能看到更多這些視頻。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早在2001年,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代表的美國名校,就已經在進行開放課件行動,旨在將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免費公開傳播出去。我們非常認同開放課件行動,因此投入資金人力,開始引入和翻譯更多的名校課程。"陳衡鑫說,"網易公開課日均使用人次約為100萬人次,移動客戶端的裝機量已經達到了1300萬,作為一個公益項目,它受歡迎的程度超過了我們的期待。今年5月8日,網易云課堂承接教育部國家精品開放課程任務,與‘愛課程網’合作推出的‘中國大學MOOC’項目,從項目推出至今短短的半個多月內,已經有10萬人次用戶選擇了課程并申請證書。"
據陳先生介紹,傳統的網絡公開課更多是單向的"教育資源-學習者"的關系,MOOC平臺則更加強調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包括測試、問答、作業、證書等,更能保證用戶的學習效果。比如在網易的中國大學MOOC中,有的課程設置了"合格"(達到60%成績)和"優秀"(達到80%成績)兩檔課程標準,其中成績"優秀"者將由網易和院校聯合頒發杰出證書。
公開課學生:今天你"淘課"了嗎?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現在大學生"逃課"并不新鮮,"淘課"才叫潮。網絡公開課往往整合了眾多國內外名校的課程資源,全新的教學觀念、廣泛的教學領域吸引了不少學子,給人們提供了充分的選擇空間,并在高校中催生了一個日漸龐大的隊伍――"淘課族"。
廣州藥學院的女生李某告訴記者,雖然傳統課堂的互動性更強,專業性更高,但她還是更喜歡網絡公開課的學習方式,因為網絡公開課涉及的領域廣泛,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課程進行學習。"大學里面活動豐富多彩,有時候因為一些活動耽誤了課程,逃課之后自己會去網上找相關的內容補上。而且學校有的課程太枯燥,我更喜歡自己‘淘課’。"她"淘"的課主要集中在文史和TED演講(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盈利機構提供的觀點新、時間短、語言精的專業講座),最近看得最多的是多貝網的產品經理公開課,學習一些專業知識。她覺得網絡公開課對平時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是對傳統課堂的補充。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通過互聯網"淘課"的學生已經不是少數,廣外的宋同學也是"淘課族"的一員。他專門在手機上下載了網易公開課和TED客戶端,"手機網絡信號不穩定、視頻緩沖及視頻無斷點回放記憶功能,所以我就用迅雷下載,然后用自己的mp5看,不用等廣告啊!"最初他只是在網易聽一些公開課,但現在有時候會去一些大學公開課的官網自行下載視頻觀看。他這段時間一直在看臺灣大學歐麗娟老師的公開課――《紅樓夢》、《中國文學史》,因為對這門課十分感興趣,還會專門去臺灣大學公開課官網下載課程視頻。
網絡公開課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對老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老師也熱衷于在網上"淘課",希望通過收看名校老師的講課來提升自身教學水平。
楊老師去年開始到廣州某大學擔任講師,他喜歡通過收看網絡公開課來參考借鑒其他老師的教學方法,取長補短。"我平時有時間就會去聽別人講課,進行學習,有了網絡公開課就更方便了,可以向名校的高手們學習。另外,聽一些與自己教學領域不太相關的內容,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
公開課教授:讓大學教育走出象牙塔
走進暨南大學張世君教授的書房,記者不禁目瞪口呆。第一眼看到的是整整排滿了一堵墻的書架,里面書幾乎快要堆到天花板。右邊是一臺專門用于視頻剪輯的電腦,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光碟。另一臺電腦上,她正打開CorelDraw制圖軟件,將她在國內外拍攝的照片進行剪裁排版,然后再放到教學的PPT上去,一切都使這個書房看起來更像一個融合了各種網絡技術的專業工作室。
"我公開課的視頻都是我自己制作的,需要把課上所講的PPT、圖片、視頻、音樂全部融入進去。而且我喜歡買碟,很多上課播出的視頻都是我自己從碟里一點點剪輯出來的。我整理的關于紅樓夢、關于中西方建筑的視頻就有一百多段。"為了維護知識產權,張教授還在PPT中加入了自己設計的個人頭像和水印,她幽默地稱那個頭像為"老干媽"。很難想象,眼前這位自己精通各種新型教學技術,擁有專業視頻編輯系統、收集大量光碟、會制圖排版、會攝影錄像的技術達人,竟是一位年近花甲的中文系博導。
記者了解到,制作一節精美的網絡公開課視頻并不輕松,其教學形式、目標受眾與載體使其與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比起傳統教學的備課、講課,網絡公開課對課程的多媒體手段要求更高,這對進行網絡公開課教學的老師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常規講課會用一個學期的時間從緒論講到結語,而我這門網絡公開課只有五講,屬于專題講座,要求更加集中和凝練。而且公開課要面向社會,要講求知識性、趣味性、系統性、通俗性。不能太學究氣,要通俗地把你所掌握的學科知識告訴給聽眾。在課堂上,我會播放許多自己剪的視頻,這樣學生聽起來會更加有趣,"張教授說,"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用到教學中,玩轉電腦,讓文學課堂具有現代信息技術的含金量,建設圖文并茂,繪聲繪影的視聽課程,建立視/聽/讀/寫/做/編/演于一體的教學模式。"
根據《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國家教育部規劃在"十二五"期間,開展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工作,計劃建設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其中精品視頻公開課是以高校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網絡視頻課程與學術講座。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共享課程。
得知這方面消息后,張教授立即想到了她所研究的《紅樓夢》,"別人講《紅樓夢》,一般講寶黛愛情、講詩詞,我講的跟別人不一樣,我講建筑。我覺得我有這方面的知識,也希望分享給更多的人。"2012年,她將自己所開設的"《紅樓夢》的空間藝術"申報立項成為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之一,課程視頻公布在教育部的愛課程網站上,隨后這門課被網易公開課收錄,并受到許多網友的關注。這也是暨南大學目前唯一的一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張教授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2013年,她又將另一門《外國文學史》申報立項成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之一,目前這門課正處于潤色提升階段,預計月底也將在愛課程網上公布。
在張教授看來,網絡公開課是一個普及教育、提高全民素質、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是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它使寶貴的大學教育資源走出象牙塔,共享給社會。"現代的高科技為公開課的產生與傳播提供了機會,雖然這些公開課中,有的老師講得好,有的老師講得一般,但是總體來說這個形式是好的,是受歡迎的。正因為我們現在處于很好的互聯網時代,我們才能享受科技的福利,而這實質上也是文明的福利,是沒有圍墻的大學。"
提高互動是關鍵
網絡公開課為社會的每一個人提供免費優質的課程資源,與名校名師交流,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然而網絡公開課是否會對傳統高校的教育生態產生沖擊?其自身又面臨著怎樣的發展困境?帶著這個疑問,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焦建利教授多年來致力于教育技術學教學和研究工作,他認為傳統高校面臨的沖擊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如何利用信息與通訊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多樣、高效的課程與學習機會,解決教育機會和資源的均衡問題。另外,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由起初不提供證書,開始慢慢地轉變為提供證書。在美國已有不少高校開始認可學生在MOOC上修得的學分,傳統的高等教育開始面臨全新的挑戰。"
果殼網2013年4月18日上線的MOOC學院,是國內最大的MOOC討論社區。其CEO姬十三認為,"MOOC對傳統的大學教育更多的是觀念上的沖擊。這種模式被資本炒得很熱,一些大學校長也在關注這種模式并進行一些探索,這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認為目前還不至于對整個教育體制形成很大的沖擊,或許它是對現場教學一個很好的輔助功能,可能形成混合制教學的模式。"
對網絡公開課自身來說,如何使學習者抵制多媒體設備的多種誘惑,堅持專心聽完一門課程,也是一大難題。焦教授指出,"作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MOOC,完成率是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也是在線課程歷來都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通常90%以上的注冊者未能完成課程。而這正是教育工作者們真正關心的網絡公開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網絡公開課完成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課程互動不夠,大部分學生認為傳統課堂勝在人與人的互動性上。中山大學法律系的姚同學認為"傳統課堂融入度高、師生之間的互動性更強。"廣東工業大學的吳同學表示,在傳統教室教學和新型網絡授課之間,自己還是更喜歡去教室上課,因為"傳統教學方式能實時互動,有問題可以立馬提問解決,可以很好地跟上課堂節奏。而網上上課如果自制力不夠,可能上不了幾分鐘就去干別的事情了。"一位網易公開課的深度用戶告訴記者,"我平常上網易大課堂和TED,現在清華大學包括其他一些高校都開了網絡公開課,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選擇,難的是怎么做好時間安排和堅持下來。"
網易公開課產品經理陳衡鑫先生坦言,網絡公開課在發展過程中,最根本的困難還是在于用戶的使用意愿。"目前來講,相對于新聞、娛樂、體育、社交等互聯網產品,真正參與網絡公開課的人群并不算是非常大眾化。因為學習畢竟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需要用戶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毅力。"不過盡管如此,陳先生還是對網絡公開課的前景十分看好,認為"自我提升是人類永恒的需求,不管是從學業、就業的角度,還是非功利的知識熏陶,都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其次,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隨時隨地、方便高效、互動式的學習過程也正在探索完善,網絡公開課的前景將十分廣闊。"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