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下的K12在線教育平臺和產品,一個共性顯而易見--都是體制教育的補充。在應試教育的強勢背景下,當今的K12在線教育分食的是課外教輔的市場蛋糕,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看起來欣欣向榮的在線教育無法改變當今教育的困局,或許應該轉變思路,無法顛覆,試試減負。
在線教育需要這樣嗎?
在2014中國網絡教育論壇上,微課網的創始人馬永剛向在線教育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實現了自己的意圖,在線教育與線下的教育實現了非常好的互補,彌補了孩子之間的空閑時間。隨著碎片化產品,越來越碎,越來越精細,推送的越來越精準,這個空隙彌補的越來越滿。但是我們需要這樣嗎?"
我們需要這樣嗎?這個問題問的不是在線教育,而是教育本身。減負說了那么多年,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中國的在線教育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難免走入了傳統教育的輔路--幫助學生得高分,幫助學生學習。試問,如果學生是真正的用戶,哪個用戶是希望在難得的休息時間里,插播的都還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用互聯網的思維來看,這是逆用戶體驗,反人類的設計。這與三大通信運營商看準了用戶的交流剛需,從而推出各種各樣的坑爹套餐,是一樣的思路。反正你需要學習,我提供學習就行了,你用得高不高興,套餐合不合理,誰在乎呢?
說到這里在線教育的創業者們要深深嘆一口氣了,他們何嘗不知道時時刻刻都在學習的"不人道".馬永剛說:"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除了睡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對用戶是災難,對我們來講不是很好的事情,對于一個優秀的教育者不應該干這樣的事情,盡管我們還在做,而且將繼續做下去。"買單的是家長,成績才是硬道理,這個階段,在線教育者們面臨的是生存和"良心"的選擇。但是在線教育者們捫心自問,生存和"良心"是否真的是單選題?
以成績為中心的系統也存在著天生的致命缺陷:
第一,學生學習自主性無法解決。K12階段的孩子學習主動性和自主性與成人是沒法比的,依靠教師、家長、學校的線下教育體系尚且無法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脫離了線下的情感互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根本無法保證。當下的K12在線教育中,傳統教育機構線上線下混合的模式,要比純線上的平臺和產品受家長和學生歡迎,這與學生學習自主性還是依靠感情互動來產生是分不開的。
第二,受傳統教育的束縛,在線教育的自主性受到制約。來自現有的教育體制束縛,不僅束縛了孩子、家長、教師和學校,對全社會的教育體系和產品都產生了捆綁式的影響。在K12領域,在線只能作為補充,這大大限制了在線教育的發揮。這也是不少照搬國外在線教育模式失敗的原因。
第三,與家長需求越契合,產品越成功,后果越可怕。學習是剛需,而這個剛需有著唯一的評價標準--學生成績。互聯網的廉價、免費特性不再是優勢,"用戶"(這里的用戶是家長,而非學生)只關心成績,于是除了高強度、高密度的學習來提升成績外,在線教育幾乎不剩什么生存空間了。而且更可怕的是,在這條道路上把K12在線教育做得"越來越好"的同時,學生的體驗則越來越可怕,K12的路也被越走越窄。
當下K12教育產品和平臺大多數是以輔導課程為主,學生、教師、課程管理為輔,充分利用學生和學校的課余時間,但事實上這樣做無疑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和教師的工作時間,教師和學生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在加重。互聯網不僅沒讓學生從沉重的學習中解放出來,反而讓學生們無時無刻都在學習,我們真的需要這樣嗎?
把課余時間還給學生吧!
對在線教育的暢想和發展,還處在初始階段,讓人欣慰的是。許多行業內的創業者都看到了K12在線教育的問題和癥結,并且嘗試去改變,但是直到現在為止,還沒能產生明顯的效果。他們看到了K12在線教育的需求和無奈,同時也看到了"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但是他們還沒能找到一個解決方案。或許在這條路上,他們應該換換思路了。
第一,不是顛覆,而是提升體制教育的效率效果,改善學生學習環境。當下的在線教育平臺和產品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上,而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最必要必須的學習時間發生在課堂。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和效率,為課堂教學、學習提供良好的解決方案,讓每個上學的孩子都能擁有高效率的學習環境和方案,恐怕比一百個超強題庫更有意義。而且相對于當下"在線"所要求的設備、資金和技能,把重點放在課堂和教師身上,恐怕普及性和實用性會更好。把課余時間還給學生,把重點放在課堂,在線教育不應該成為侵占學生課余時間的"負擔"。
第二,微創新的工具解決教學和學習中的難點。當下的在線教育大多以視頻點播、視頻直播和視頻互動為主,添加學習資料、題庫和測試,少部分有課堂、學生和教師教學管理。這些產品和平臺大多為課后輔導教學設計,在節省學生學習時間、簡化學習過程方面并沒有突出改善。對于課堂上的老師來說,授課和提問方式是一對一的,有45個一模一樣的提問,還是要一遍一遍講;45份作業和試卷還得一份一份批改。有沒有什么產品能綜合學生的提問?提高批閱的效率?對于學生來說,以前花8個小時學習,現在有了在線學習產品,卻要花12個小時學習,而且成績排名還是沒有變化。如果在線教育能用一些便捷的工具和產品、平臺,解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家長溝通了解上的一些問題,減輕教師和學生負擔,節省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可能才是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第三,契合本地需求,利用大數據。許多在線教育品牌和機構的理想和目標都很遠大,開口就要覆蓋全國,改革小、中、初、高,但實際上一些本地的教育教輔機構雖然小,但是效果和營收卻比大公司、大網站、大機構要好,這是為什么呢?我國的教育環境有比較大的地區差異,一些本地性的機構往往能根據本地的市場需求調整調試,而品牌機構反而受限于品牌的統一、規定和風格。回歸教育本質,K12階段的學生對情感互動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對于一對一、個性化、針對性的輔導反應比較強烈,這是所有教育機構和平臺都意識到的結論。現代的技術手段已經可以利用大數據做到針對性、個性化的分析和定制,但是如何積累數據和具體實踐,還在等待摸索。
互聯網的精神中沒有統一,有的是多元和共贏,教育這塊大蛋糕不應該,也不會由一家或幾家機構分食,K12的教育應當是契合本地的,科學的,高效的。在線教育不應當是擠占學生和教師的課余時間,而是利用現代化手段讓教學、學習變得簡單有效。在線教育不僅在賺家長的錢,而且讓學生得到解放,基于這一點來考慮,或許能為在線教育的"良心"找到安放之所。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