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MOOC熱度飆升,不止震動了一貫保守的高等教育,甚至被認為開創了遠程教育的第三代模式。但也有一些"老人"不屑,MOOC不過就是傳統網校的升級版嘛。我們不想討論MOOC是否發生了質變,但MOOC之火,有其必然原因,很多功能或模塊的設計是很值得網校去學習的。
內容的精品化和碎片化:說來容易做來難
MOOC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高質量的課程內容,而精品內容對在線學習的重要性永遠是第一位的。目前國內多數網校是教研與教學分離,所以教研團對課程的認知程度和學科思維直接決定了網校整體教學水平。
一節網絡課的設計主要有兩個方面: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這基本對應教學內容的精品化和碎片化。
課程開發要求教研團隊在編輯講義時,把知識點進行最小單位拆解,根據學生認知規律以及教學方式對知識元進行邏輯重組,從而清晰地表達完整的知識框架。MOOC老師們幾乎都是該領域最前沿的研究者,課程中可以看到很多基于知識點的內容切片。
教學設計方面,MOOC相比傳統網校最大的特點就在于視頻內容的碎片化。據分析,視頻課程的最佳長度在6-9min間,力求在保持學生注意力的短時間內,將知識點完整呈現。哈佛大學的高利.納吉教授分享他講授《伊里亞特》的過程:會將一個小時的內容拆分成多個小節,每個小節有一個主題(當然,教學設計不僅僅體現在視頻的長度上,下面會進一步闡述。)
MOOC找回了網校中丟失的教師個人魅力
線下的名師,到了在線平臺未必仍然是名師。因為傳統教學過程中傳遞的老師個人魅力,很容易在網絡課程中被"過濾"掉。國內很多在線課程,老師在演播室對著攝像頭沒有交互,授課過程很不自然,更無法展現教師作為個體的個人魅力,難以營造孩子學習過程的沉浸感。加之缺乏課堂之外的溝通,沒有黏合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課程學習很難有正面影響。
而MOOC課程在教師鏡頭表現上,的確有文化表現的差異。不過也不乏技巧:Coursera課程錄制大部分在老師家里,除了環境的舒適安靜之外,有些老師會在背景上取巧,例如有老師會設計一些有趣的飛行物在自己身后,吸引學生注意。而教師魅力的體現則各有千秋,拿臺大的《幾率課》老師來說,用生命賣萌的葉丙成老師就得到了大陸眾多學生的喜愛,開課前在果殼MOOC自習室、Facebook的準備、課程中和學生的互動,將師生關系瞬間拉近。
融入游戲等環節,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赫爾巴特的四步教學法把學習過程分成了:學生接收新概念--新舊知識關聯--概念形成--運用。但目前國內很多網校只做到了前三個環節。
MOOC的完整的學習周期"在線學習→分享觀點→在線實驗→完成作業→參加考試→獲得證書"中,教學活動扮演了前面學習過程的重要角色,這也是在線教育產生了這么久,只有MOOC被稱為沖擊傳統教育的原因之一。
教學活動的目的在于,模擬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建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是學習發生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節。MOOC的教學活動引入大量的游戲化、虛擬實驗等前沿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沉浸感。再舉臺大葉丙成老師《幾率課》的例子,利用在線游戲PAGAMO,讓學生分組對抗邊學邊玩,并結合生活化的案例,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這門原本枯燥的數學課以游戲化、生活化的方式讓看似無聊的概率產生了樂趣。
目前國內大多數網校僅僅停留在視頻資源的階段,雖然加上了課后短時直播答疑和論壇,但交互延滯對學習興趣又是致命的打擊。參與度、學習發生過程等方面都有待優化。
學習支持服務:推翻傳統的單項答疑
前面提到的學習活動發現了學生的學習問題,那么就要通過學習支持服務去解決。
但MOOC受眾太廣泛,師生答疑的傳統模式顯然非常困難。這時學習支持服務就從傳統的單向輔導變成了雙向的服務決策:同伴學習在網上社區的引入,結合了學習者社會化需求,顛覆了傳統的學習支持形式。
學習效率方面來看,學生教別人時95%的新知識吸收率遠比看聽結合吸收的50%高。
論壇積累的學習數據也是一筆財富,下一步該考慮的就是如何智能化處理這些數據,讓沉淀的問題有序輸出,降低之后授課的成本,甚至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學生量身定做,開展教學工作。
單就論壇來說,大多數網校的論壇歷史已經很悠久了,如何創建一種互助答疑交流分享的論壇文化甚至更加及時的社交媒體文化,是網校設計者們需要認真考慮的了。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