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上,慕課的真正興起是近兩年的事情。在中國,慕課的發展同樣迅猛,幾乎與世界同步。由于慕課最大的特征在"開放",因此,在中國慕課最初的發展階段,應該也必須首先思考其定位和面向,找到其存在的困境與問題,唯其如此,慕課在中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中國的慕課供應商
《紐約時報》稱2012年是慕課之年,在我看來,2013年才是中國的慕課元年。在這一年的10月10日,由清華大學打造的首個中文版慕課平臺--"學堂在線"正式推出。而在更早的時候,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或開始制作自己的慕課,或積極加入到美國教育平臺(edX)等的慕課組織之中。這都是中國慕課與世界同步的標志。
與國外慕課發展相類似,當下中國的慕課供應商分為兩大類:一為高校或者教育組織,就高校慕課建設來說,除了像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外,還出現了諸如"上海高校課程中心"這樣的系統平臺。該平臺是由上海市教委為實現上海各高校課程、專業、師生資源共享所建立的一個大型在線教學服務平臺,目前已有超過30所高校進入這個聯盟。
另一種則是商業機構,近幾年來發展也很快,但總體上看,這些機構大致上是從過去的網絡課程網站發展而來。例如超星,從過去聲稱是終身學習的大學,現在已經轉變方向,成為了"最大的中文慕課網站"。如果登陸其網站,人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課程,可謂種類繁多、包羅萬象。但總體而言,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慕課課程,而只不過是教師上課的錄像而已。當然,如此說來,并不妨礙它在未來朝著真正慕課的課程發展,相信它依靠現有的資源與知名度,應該能夠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中文慕課網站。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與美國的慕課公司(無論是以營利為目的還是以非營利為目的)不同的是,其經營者或者發起者與組織者,不是從名牌大學辭職轉而從事慕課公司的大牌教授,就是從學校走出來的熱衷于網絡教學的學者甚至學生,而在我國,至少目前尚未見到有中國大牌教授辭職去專門開辦慕課公司的。
認識、制作、體制
過去我曾說過,慕課課程屬于"三名"課程:名校、名師、名課,這三者既缺一不可,也相輔相成。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慕課是精英和特色高校、品牌教授、精品課程的天地。換句話說,慕課的發展,既不需要所有高校都去加入,也不是所有教授都可以參與制作的。而從目前的情勢看,中國慕課面臨的現實困境大致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認識問題。人們對慕課的復雜性及其對傳統教育所帶來的巨大變革認識還不到位。就學生而言,極易被國外的名校、名師、名課所吸引,但也很容易就把它們拋到腦后,由于中國的教育體制,難以將其與自己所學的課程聯系在一起。而就教師方面來說,要么過于樂觀,認為可以一蹴而就,要么持有保守心態,不愿接受慕課或者認為還未沖擊到個人或者所在高校的教學。實際上,在慕課模式下,大學課程、課堂教學、學習進程、師生互動、效果測試、成績評估等校園學習中的過程,都可以完整系統地在線實現。如果認識不到這些及其影響,無疑會阻礙中國慕課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制作問題。除了少數課程外,從現在很多放在網上的所謂的慕課課程來看,實際上不過是傳統的網絡課堂或者說是傳統課堂的錄像而已。我們必須認識到,也需明確的一點是:慕課是一場教育革命,從教育理念到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都是顛覆傳統的巨變。因此,僅把慕課當作網絡課堂,或者只是一種錄像看待,那就大錯特錯了。而就現實的發展來看,這一點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很容易在很多高校看到來自上至教育部、教育廳局,下到高校教務處的相關通知,都要求積極申報網絡課程與慕課課程,但這些通知的支持都只是提供一些經費而已,卻沒有真正的慕課課程制作隊伍。這顯然是對慕課課程的一種嚴重誤解。要知道,真正的制作隊伍是需要包括攝影師、教學設計師、IT專家與講臺專家等在內的專業人士的積極配合與共同工作。這樣的問題不解決,很難在未來的慕課發展中占有先機。
第三,體制問題。慕課是能夠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在線教育形式,但如何保證在線教育學習者的學籍、證書、學分乃至未來的學位,是慕課當下的瓶頸。若想突破這一瓶頸,則必須要做超前的制度設計,并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當然,在美國,慕課能否進入高校,慕課課程是否可以計入高校學生的學分,爭議都較大。由于其獨特的高等教育體制,做法也各異。有的已經進入學校課程,也有承認學生學分的,但也有拒絕進入和拒絕承認的。在中國,就當下來說,管理制度方面的設計還處于空白階段,遑論學分互認等問題。但若從過去的一些推動來看--如在北京,曾經紅極一時的高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問題,但后來因為各種原因而不了了之--情形不容樂觀。由于慕課在世界上都還處于發展階段,如何更好地服務于高等教育,也算是世界性的難題,因此,我們還可以拭目以待。
當慕課時代到來的時候,國內在報道時經常會說一句話:慕課來了。也有人提出,中國大學應該如何應戰。其實,慕課不是來了,而是它就在那里:凡是有互聯網的地方,就會有慕課。而慕課的一大特征是靠世界上有志于大眾化教育的組織與學者(無論其是否有商業目的)自覺為這一事業而努力奮斗。由此,也開啟了為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新路徑。
原作者: 郭英劍 來自: 中國科學報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