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微課程設計好了之后放在那里就是按照教學設計師的意圖設定的靜態結構的存在,但是學習者未必會有和設計者一樣的結構,對學習者個人來說是完成一個學習任務的過程。學習任務如果和結構吻合是好事,如果不吻合那就太痛苦了,很多學習者很可能還沒看到有用的地方就關上了頁面終止學習任務了。
新華字典就有一個嚴謹的結構,用戶需要認證學習才能掌握使用方法(也就是了解字典的結構)進而完成查字典的任務;兒童識字卡也沒有自己的結構,甚至可以一頁頁拿下來,同時兒童的任務也是最簡單直接的,認識一個字和另一個字都是獨立的任務,不需要建立聯系。
這個方法實際上把我們從執行閱讀任務依附于書籍結構的習慣中解放出來。書籍的結構和讀者的任務是可以不對等的,你愿意讀哪一頁就哪一頁。這可以類比到微課程的結構與學習者的學習任務,課程都是按照固定結構上線的,學習者在使用學習過程中完成的確是一個個獨立的學習任務,這就是為什么學習后臺常看到:XX知識點在第幾節講解的?從哪里可以搜索到XX資料啊?這類反饋的原因。因為學習者不關心你是什么結構,只要學習時他看不到想要的就會抱怨。
作為教學設計師要最優化的解決微課程結構與學習者任務之間的關系。如何優化?我們先理解一個微課程結構是個啥;再來看看被解構的微課程如何組裝起來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教學設計師都知道目前“微課程”的呈現形式多樣化,有短視頻、H5頁面、小動畫甚至是小游戲。這么多的呈現形式,這應該怎么做呢?那么我們來嘗試站在“課程”這個角度宏觀和微觀的看一下。
從微觀的角度,微課程的世界其實是一些將學習內容碎片化,在5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呈現給學習者。學習者通過學習可以掌握某個小技巧或者知識點,而這個學習點在工作場景或者學習場景里面是需要的或者學習者希望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找到。
從宏觀的角度,微課程是一系列技能型或者觀點型的知識點的集合。它們的特點是不需要花特別多的時間來學習掌握,只要看過就可以使用。
這兩點組合在一起,再加上適合的呈現形式。每個知識點自身的內容、畫面、操作甚至小作業就是一個有序的組合,這樣就形成一個封裝好的模塊,這個模塊對外以節點方式聯結,多個模塊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結構化的微課程。
這里舉一個埃菲爾鐵塔的故事:埃菲爾鐵塔,組成零件有18038個,重10000噸,施工時共鉆孔700萬個,使用鉚釘250萬個,設計圖紙5300多張,其中包括1700張全圖,在18世紀的時候施工僅用了2年2個月。因為事先嚴格的編號,施工過程沒有做過任何改動。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微課程設計時,不要擔心它的復雜,并不是復雜,而是由此帶來的混淆狀態和無條理性讓我們擔心,微課程能復雜過300米高的鐵塔嗎?
微課程解構后的各個模塊及內容、畫面、操作如何通過組合來更好的符合學習者的學習任務,才是教學設計師發揮的地方之一。
常用的手法是學習者研究,去研究自己設想的目標學習者,其實獲得這些數據和結論后要用在結構上同樣需要費一番心思,相當于準備了做菜的材料和知道了吃飯人的口感偏好之后如何把菜炒出來。
1、讓學習者決定模塊間的組合與穿插。
卡片分類法就是一例,一般視頻網站的各個模塊歸類時就用過,微課程在設計操作布局時,有時侯過份強調一致性、統一性,會忽視學習者任務的隨意性、連貫性,學習者有時不想連續在一個模塊上學習,會跑開到其他模塊,這個時候可以便捷的到達,總沒人希望必須退出重新進入吧
2、微課程上線之后還需要對內容進行增減和修改。
很多企業里面的課程上線之后就放在那里,幾年都沒有變化。但是現在的知識不斷在更新,很多以前的內容在之后會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教學設計師在開始時可以考量到修改的可能性。
其實不管是解構還是重構微課程,都需要時刻知道自己從哪里出發的:勿忘初心。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