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有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名叫《長期通過微博、微信、和知乎等平臺接受碎片化信息有什么弊端?》
我整理了一下,文章有幾大觀點:
1、 你接受的信息構成你的思維方式。
2、 碎片化信息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往往不夠嚴謹,全面。
3、 長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后果就是讓你的思維變得狹隘,難以進行復雜的思考。
于是,
“他說得好有道理!”
“難怪最近腦子不靈活了,原來很能看書的,現在簡直一頁都看不進去,哭!”
“今年三個任務,戒煙戒擼戒微信。”
好。。。吧!
認為自己思考能力減弱,是碎片化信息的責任,那叫做情境歸因。什么是情境歸因?凡是好事,成就皆在我;凡是壞事,責任都在人(別人)。從根本性來講,碎片化信息泛濫成災,是事實,但并不是造成你無法思考的真正原因。之所以你覺得現在思維狹隘和難以進行復雜思考,原因都在你自己身上。
憎恨碎片化信息的人我也見到過。在朋友圈里發一消息,“本人24小時后刪除微信,請各位朋友保留聯系方式,今后僅通過電話聯系。”云云。我一看,喲呵,英雄!好漢!過了一星期,該英雄換個頭像又出現在朋友圈。
有意思么。
還有一個朋友(不要打我)在朋友圈里發了一條消息,SHOW 了他幸福的完整生活。
大致是:一天生活分三大塊。
早上8:00- 17:00 躺床上。
17:00-19:00 起床,吃個晚飯。
19:00 繼續躺床上。
你看,多么完整的幸福生活,一點兒也不碎片化。沒有那么多的雜事破爛事。
有意義嗎。
其實我覺得我們錯怪碎片化信息了。信息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我們不懂得去篩選和關聯這些信息。
在我們身邊,充斥了被人為刻意制造出來的即時信息。在這些即時信息中,僅有一小部分是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而98%則是無意義的噪音。信息是需要去過濾和篩選的。大多數情況下,短期的即時信息往往沒有沒驗證和過濾,就已經被傳播和擴散開去。而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充滿了無意義的重復。所以,這可以解釋,為什么總體上閱讀周刊要比閱讀日報好,看一本書要比看一本雜志好,為什么在網絡上對于焦點新聞的關注,你只要看總結就可以了。
所以,對于這一部分,我的原則是:
對信息保持主動篩選
避免無限制推送
增加檢索周期
避免信息冗余
真的不要擔心在碎片化時代中錯過什么重要信息。大家刷你屏就夠了。
碎片化生活已成趨勢。人們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那種聯系不方便,交通不方便,知識獲取不方便的世界里。碎片化正是世界效率進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破解碎片化信息的方法不是把智能手機扔掉換成諾基亞,而是——碎片化思考。所謂,師夷長技,破之。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碎片化信息的特征。
短小
簡單
獨立
當我們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的時候,它只是龐大的頭腦中小小的一個點。即使我一天中接受了很多碎片化信息,那也只是一個又一個小小的點。
想像一下,一個龐大的頭腦空間中浮動著的這些小點,閃著智慧的微光。可惜,這些單獨點的能量太小,不足以解決任何問題。這些點本身自帶插口,可以無限連接。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將這些點聯系起來,使它們成為一張巨大的、立體的知識網絡。
其實知識和知識之間本身就有關聯,而思考則是把這些點聯系起來的連接線。你可以隨時隨地地思考,將這些散落在各處的點連接起來。當你擁有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的時候,它的能量將變得更大,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舉個例子。
但我突然想到前一陣看了一本書《津巴多時間心理學》,里面將人分成六種不同時間觀的人,分別是:
消極的過去觀念者
積極的過去觀念者
消極的現在/ 宿命主義者
積極的現在/ 享樂主義者
積極的現在觀念者
超未來時間觀念者
我就突然想到,快樂和意義其實是有時態的。一個是現在時,一個是未來時。這兩個詞的背后,鏈接著“當前的滿足”和“未來的滿足”兩種不同的利益。快樂意味著感性、即時的滿足;而意義則代表理性、延遲的滿足。只有平衡現在和未來,才會有持續的平衡的快樂。
然后,我自己設計了一張表。把過去一周做過的事,快樂意義分別進行評分,然后評估在下周要增加、減少或者保持哪些事情,來增加我的快樂或有意義的感受。
回想這一段經歷,其實我就已經在進行思考。并且這個思考包含了不同的表現形式:有關聯性的思考,有歸納性的思考,還有演繹性拓展性的思考。當我不知不覺完成了這些思考的時候,真的有一種難以描述的愉悅感,感覺豁然開朗。
這只是我自己的一個例子。你也可以自己舉例。
這樣的思考費時間嗎?完全不會。這是我在和朋友吃飯聊天的時候猛然迸發出來的念頭,前后只是一兩分鐘而已。這樣的思考隨時隨地,并不需要關門關窗,拔掉網線,關閉手機,冥思苦想而得到。
其中的關鍵是什么?
促發深入思考的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有三種,一種是表達,第二種是行動,還有一種是教授。也就是說,當你愿意把頭腦中的知識和信息進行整理,說給其他人聽,這就包含了思考。
當你愿意自己親手去實踐你的知識和方法,你會得到更深入的思考。當你愿意將你所知以清晰、系統化的方法教給別人,那是最好的學習,也會帶來最有效的思考和提升。
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學習的差距不在于資質,而在于用于思考的時間和深度而已。思考可以衍伸知識的背景、探究知識之間的聯系,簡化你的知識結構,或者擴展你的知識結構,創造信息的網絡,將一個知識和另一個知識相互關聯,你創造的聯系越多,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這叫做碎片化思考,整體性學習。
我們每天上下班路上、坐地鐵、洗臉刷牙、買東西、和朋友聚會吃飯有很多碎片化的時間,這些時間都可以用來碎片化思考。
當然,很多人會覺得很難實現。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并沒有很好地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導致自己的“思維速度”和“思維體力”都很弱。大多數人在已有的工作環境下,會放棄了對思考和了解事物本質的動力和好奇心,也就是喪失了思考、提問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久而久之,思考的敏銳度提高了,當真正面對問題的時候,抓取信息和進行關聯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可以很快把解決問題的步驟過程全部組合起來,解決問題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對于這一部分,我的原則是:
多去探索已知以外的知識。
利用機會多表達。
從正面反面、區別和聯系去思考問題。
光說不練假把式。想了就去做。
人生無非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
所以,應該盡量創造機會,把你所學的知識應用到你的生活中去,這是整體性學習的最后環節,也是最終目的。
↓↓↓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