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課火的一塌糊涂,如果不談微課,似乎企業大學就落伍了。這到也不是給微課潑冷水,微課本身確實符合目前碎片化的學習趨勢。結合筆者的實踐經歷,和大家分享一下企業開發、推廣微課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幫助大家對微課有多重的認識視角。
跟據百度百科的定義,“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這個概念未免有點太狹隘了。我經常和團隊講,企業學習的本質是知識/信息的有效傳遞,進而來影響、改變人的行為,所有的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主線來進行。基于這樣的理念,僅僅用教學和視頻來為微課帖標簽是遠遠不夠的。
在筆者的團隊實踐中,我們的微課載體包括如下幾種:
1、短視頻。當然不是時長短的就是微課了,微課一定是邏輯完整的,是經過教學設計的。視頻的形式可以有多種flash、三分屏和課件語音合成等多種,視情況取舍。
2、音頻(輔以圖文)。如今“聽書”越來越流行,大家都開始認識到,“聽”的效率其實要比“看”來的更高些。同時,必要的圖文可以起到提示、提醒的作用。
3、信息圖。“一張圖看懂XXX”這樣的新聞內容現在已經越來越普遍,從閱讀效率上看,信息圖要比純文字高上不少,而且由于做了結構化設計,邏輯更加清晰。
4、FAQ。往往這是個容易被忽視的資源,但實際工作中卻是非常好的學習資源。無論是主動的開發FAQ,還是作為培訓衍生品的FAQ,往往因為它的易讀性而受到學員歡迎,接受度頗高。
5、案例+。我們常常收集學員的來自一線的案例,但是案例本身并不足以構成微課。案例型微課的關鍵在于案例的拋析,以及與案例話題相關的觀點性建議。我之前曾在其他文章中提到過“問題共議”的方法設計,有興趣的同行可以看看。
6、線下18分鐘以內的“微型”分享。這里我們借用了TED的概念,用18分鐘倒逼演講者聚焦在一個特點話題,并通過深度演繹給予聽眾強烈印象。
在我看來,微課絕不僅僅局限于線上。微課與傳統課程最大的區別在于它的碎片化和靈活性,與知識/信息傳遞有關的,短小精悍的呈現方式(包括線上,也包括線下),均可視為微課。
從相對論的角度,微課是與普通的課程相對應的。企業中的面授課程通常為1小時、3小時(半天)、1天、2天甚至更長。對于微課來說,我們通常把學員學習時間在15分鐘以內的課程,視為微課。當然從教學效果的角度,我們通常建議5-8分鐘尤佳。
當然這種靠時長來劃分的方式也不是絕對的。比如現在很多公司、協會、社團利用微信群組織學習分享,每次分享40分鐘左右,然后是20分鐘的互動答疑。這種形式,相較于傳統的線下培訓要輕很多,也被很多人視作微課。
所以,大家不要太糾結于“微”的程度,用對比的方式去理解往往更好。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我們曾經走過一些彎路。我們曾經希望把所有線下的培訓資源分步轉化成系列的微課,后來我們發現這里面有很多的問題。
通常來說,線下面授適合于復雜問題的深度學習,通過研討、模擬、練習等讓學員對于問題有深入的認識。同時,線下面授能夠包容沒有確定觀點和明確答案的課程話題,可以僅僅用來激發學員的思考。但對于微課來說,因為受載體的限制,微課往往以單方向的信息傳遞為主,傳遞的往往是確定性的內容、觀點。
在我們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微課往往更適合于知識、技能、制度、文化、流程等話題。我們盡量避開大而復雜的業務管理問題。
前面我也提到過,學習本質上也是一種信息獲取。從隨處可見的“低頭族”,我們不難發現這個碎片化信息獲取的時代已經到來。當社會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獲取信息的方式朝著碎片化轉型的時候,我們別無選擇,必須用適合現代人的方式來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同時,我認為微課是一種非常好的“倒逼”機制。經驗告訴我們,越是時間短的演講越難講。同樣,越是時間短的課程越難上。微課的結構性、邏輯性倒逼微課的開發者、講授者必須擠掉課程的所有水分,把課程的精華集中呈現出來。一方面對于學員來說,可以高效學習;另一方面,課程開發者也可以倒逼自己整理思路,梳理出知識的主線。
當然,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微課的制作成本相對較低,同時覆蓋的面更廣。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說,同樣也值得一試。
我看到很多企業在大力推廣微課,但實際中真正開發微課的還是以企業大學、培訓管理者和內訓師、內部專家為主。
在我看來,這樣的開發主體,難免會限制微課在公司內的推廣,因為它很類似于傳統的1.0的門戶模式,少數的編輯生產出內容讓多數用戶來看。真正促進內容大規模爆發的,一定是UGC(用戶生產內容)的模式,惟有如此,微課才可能遍地開花、進而落地生根。
在筆者的實踐中,我們往往會分三個步驟來推動。第一,是我們各個培訓項目的學員,我們會要求學員通過微課的形式沉淀整理自己的知識。第二,我們會和各個部門去溝通,一起探討需要在公司內推廣的制度、流程,然后一起開發成微課,幫他們去提升KPI、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第三,我們會以文化、活動等形式,組織公司范圍的微課開發大賽,讓所有人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我看來,只有賦予微課以“草根性”,微課這樣的產物才可能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辛辛苦苦開發出來的微課,一定要通過合適的路徑傳遞給目標的受眾。如今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可能的解決方案。
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線下的途經,如面授的課程,公司的墻體電視;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e-leaning、M-learning、訂閱號、視頻網站等,通過推送和分享的方式讓學員高頻率的接觸。這不是說所有的渠道都用起來就是好的,重要的是我們要分析每個渠道的到達效率,以及與目標人群的閱讀習慣是否吻合。我們一定要避免“信息轟炸”,否則往往會欲速則不達。
在企業傳統的課程開發中,企業管理者、培訓管理者往往充當了評價者的角色。雖然也有來自學員的滿意度調查,但往往起到補充的作用,因為學員對于課程的接收基本都是滯后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給我們一個透明、公開的評價機制。如同朋友圈的點贊和轉發一樣,好的內容一定會流行,一般的內容往往很快會沉下去。這就是動態選擇的結果。對于微課來說,我們也秉持類似的觀點。將微課質量的評價權交給一線的所有員工,由他們用腳投票。點擊率高的、好評率高的微課,毋庸置疑就是員工喜歡的微課,我們要相信員工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我看來,微課本身就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既然是時代的產物,我們就要用時代的眼光來看微課。企業學習沒有統一的范式標準,適合企業自身的微課,才是真正的好微課。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