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一個經濟學家對教育問題的分析如此深刻。”在2014年12月中旬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首屆年會上,幾位教育學家在聽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的演講后,如此感嘆道。
這篇名為《對中國教育問題的三個觀察:“均值”與“方差”》的演講,不但被傳統媒體轉載,更是在新媒體上到處流傳。短短幾天里,微信上的點擊量就超過了100萬。
“我也沒有想到有這么大的影響。”近日,錢穎一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一個多月過去了,仍然經常有不同學科的學者同他談起這篇演講,交流對中國教育問題的看法。
多年來,教育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焦點問題,很早就引起了錢穎一的關注和思考。豐富的求學經歷(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和執教經驗(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清華大學),讓這位經濟學家深入了解國內外教育的實際,中國教育的問題所在,并積極在一所學院探索教育改革的實踐。
在錢穎一看來,多年來中國教育被短期功利主義所主導,弊端叢生,“現在到了矯正短期功利主義的時候了”。
但是,“中國教育的首要任務,還不是如何培養杰出人才的問題,而是如何培養真正的‘人’的問題。教育必須樹立‘育人’重于‘育才’的觀念。說到底,培養真正的‘人’是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錢穎一說。
擔任院長八年多來,錢穎一沒有帶過一個研究生和博士生,也沒有申請過一個研究課題,而是集中精力,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推進教育改革,履行一個院長的職責。
“教育改革比經濟改革更艱難。”錢穎一說,“但是我一直堅信,經濟學家在推動教育改革上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一個簡單的分析框架”
《財經》:你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首屆年會上的演講,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共鳴。教育是近些年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呼吁教育改革的聲音也一直在高漲。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在你看來,經濟改革和教育改革哪一個更艱難?
錢穎一:顯然,教育改革比經濟改革更艱難。但是我一直堅信,經濟學家在推動教育改革上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這是因為經濟學家有兩個優勢:第一,經濟學的分析思路對于理解教育問題非常有幫助。經濟學會把復雜問題簡化,然后在約束條件下尋找到共贏的改革路徑,這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第二,中國經濟學家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中國經濟改革中的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可以為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財經》:但是大家都覺得,教育問題太多了、太復雜了,只能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去分析,最后又發現,所有問題都是相互關聯的,又扯不清了。以中小學生負擔重為例,學校有問題,老師有問題,家長有問題,社會有問題,最后是都有問題,似乎無解。
錢穎一:世間的問題都是復雜的。你看經濟問題復雜不復雜?復雜極了!但是經濟學對復雜的經濟現象進行抽象,概括為兩大類問題:一個是資源配置問題,就是讓市場發揮作用,把資源配置給最有效率、最需要的人、企業和機構;另一個是激勵問題,就是把激勵搞對,讓每個人、企業和機構都有提高效率的積極性。
中國經濟改革正是沿著這兩條線逐步推進的:一條線是資源配置問題,一條線是激勵問題,后者的深層次涉及到產權和所有制。
《財經》:那么,對于教育問題如何進行抽象和概括呢?
錢穎一:教育關系到兩個維度:“人”與“才”。我們可以用統計學的兩個度量概念“均值”和“方差”來分別分析這兩個維度中的問題,概括為四大特點。
中國教育在育“才”的維度,即培養知識和技能上的特點,是“高均值、低方差”,這是兩大特點。均值就是平均水平。中國大規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很有成效,使得中國學生“均值”較高,包括小學、中學,甚至是大學,與同一年齡段、同一學習階段的學生作跨國比較。這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優勢,是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甚至是一些發達國家都望塵莫及的。
《財經》:這個特點在經驗層面很容易得到證實。在許多重復性、規律性的大規模操作中,如超市的收銀員、銀行的柜臺服務、醫院的掛號收費檢查等,中國服務人員的速度和精確程度甚至超過發達國家。
錢穎一:這種教育優勢對推動中國經濟在低收入發展階段的增長非常重要,因為它適合“模仿和改進”的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流水線式的重復性工作,這在制造業非常明顯,即使是服務業也一樣。
所以,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中國教育的成績。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如果教育是完全失敗的話,這是沒有可能的。
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學生在知識和技能上的“方差”太小。在統計學上,方差是衡量一個隨機變量偏離平均數的累加程度。“方差”小就是兩端的人少,出眾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創新人才少。杰出人才的出現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說天賦的分布在不同人種之間沒有太大差別的話,那么出現杰出天賦的概率就應與人口數量正相關。中國有13億多人口,和中國人口差不多但經濟發展水平不如中國的印度,其出眾的人反而比中國多,說明了一些問題。
《財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的“錢學森之問”,追問的正是這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錢穎一: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可能就有問題。杰出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嗎?也許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種有利的環境中“冒”出來的。所以,創造環境,或者說“培育”人才,遠比“培養”人才更重要。
當前絕大多數中國學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來自天生,但是我們后天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給磨滅了,這樣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減少了。再加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學生怎么可能有創造性呢?因此,我們培養出的人才“方差”小,并不是因為中國人先天的“方差”小,而是后天被人為壓縮小的。
《財經》:和“均值”高比起來,“方差”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似乎不大。
錢穎一:這取決于經濟發展階段。一個國家在低收入階段,經濟發展主要靠模仿和改進,人才“方差”小無關大局,甚至還是長處,只要“均值”不低。但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當需要以創新驅動發展時,“方差”小的后果就會變得嚴重,因為這影響創新,特別是阻礙顛覆性創新的產生。
中國教育在育“才”維度上的這種“高均值、低方差”,既能解釋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發展的成就,又能預示在未來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方差太小,杰出人物太少,導致了創新不足,對未來中國經濟以創新驅動發展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在育“人”維度上,即在培育人的素養、價值等方面,中國教育問題的特點正好是反過來,是“低均值、高方差”,這是另兩大特點。低“均值”是指人們經常批評的人的素養平均水平低,而高“方差”則是指太低素養、太低人格的人不少。
《財經》:從國人在海外旅游中的不文明現象,到眾多貪官驚人的荒淫無恥,糜爛的私生活幾近禽獸,許多事實證明國人的素養低“均值”、高“方差”。
錢穎一:這種情況不僅對經濟發展不利,而且還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人的素養是一個真正的“人”所應具備的基本做人準則,是人格底線。教育除了具有服務經濟發展的作用,對人的素養培養和人的價值塑造以及對文明社會建設也非常重要,而人的素養的低“均值”、高“方差”,是中國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重要掣肘。
《財經》:用“均值”和“方差”兩個度量來分析中國教育中“人”與“才”的兩個維度,構成了一個簡單而清晰的分析框架:在知識和技能上是“高均值、低方差”,在人的素養和價值方面是“低均值、高方差”。兩個維度,兩個度量,四大特點,非常對稱,幾乎囊括了所有突出的教育問題,因此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
錢穎一:教育問題大家都看到了,我只是建立了一個簡單的分析框架而已。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聚焦問題,進而尋求解決問題之道。
“到了矯正短期功利主義的時候了”
《財經》:教育問題聚訟紛紜,你的分析框架令人耳目一新。作為一位經濟學家,你對教育問題的關注和分析,是否與自己的經歷有關?
錢穎一:是的。我接受過多所國內外著名大學的教育,也在多所國內外著名大學執教。多年的求學和執教經歷、不同教育背景的對比,讓我對中國教育現狀有一些不同的思考。
《財經》:2002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從海外大學華人教授中招聘了28位特聘教授,開設國際接軌的課程,你也是其中之一。當年此事轟動一時。
錢穎一:這其中包括我有15位是經濟學特聘教授,當時我聯系了其他14位。這些人才的引進,雖然只是兼職授課,但是對提高清華的經濟學教學水平起了很大推動作用。他們中多數是為碩士生、博士生上課,而我從2002年秋季學期開始,在清華為本科一年級上《經濟學原理》。
《財經》:2006年你擔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后,對本科教育一直非常重視。你們本科教育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錢穎一:人們通常都會說教育的目標是“人才培養“,而我們講“人才”,又通常容易忽視“人”而只重“才”。所以,幾乎所有的教育改革重點都放在怎樣培養“才”的方面。其實,“人”與“才”不是一回事,“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human being。
中華文化和中國教育的傳統,從來都是重視“做人”的傳統。為什么后來重“才”壓倒了重“人”?
直接原因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落后于西方。落后就挨打,因為西方有槍炮,西方有科學技術。所以我們要科學救國、技術救國、實業救國。因此,教育就轉向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專業知識的傳授,轉向對“才”的培養。不僅在中國,在所有落后國家實現追趕中,都是一樣的。
不過這種由“人”向“才”的轉向在中國近年來走向極端。過去30多年,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改革和開放,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經濟迅速崛起的同時,經濟增長似乎變成了唯一的價值和目標。即使當下討論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驅動,也仍然是把經濟發展作為目的。在這種思維中,人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人才就成為加速經濟發展的動力。“育才”也隨之變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
中國經濟改革確實是由功利主義主導的。
錢穎一:這種功利主義有進步意義。功利主義平衡成本收益,講求實效,注重結果,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突破舊思想枷鎖的時候,功利主義的正面作用很大。但是,功利主義也有局限:一是如果過于注重短期利益就會失去長遠利益;二是結果并非一切,原則底線有獨立價值。
《財經》:你是一個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哲學基礎不是功利主義嗎?
錢穎一:是的,經濟學的哲學基礎確實是功利主義。但是我們目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我稱之為的“短期功利主義”:極為短視,只看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現在到了矯正短期功利主義的時候了。
在經濟學里,人有雙重作用:一方面,人是投入品,是工具,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人還是消費者,所有的投資最終都是為了消費,所以人也是目的。
如果把人看成是目的,那么除了消費,人還有其他價值:人的尊嚴、人的自由等,都很重要,這就超出了經濟學的范疇。
中國教育的任務,不僅要關注如何培養杰出人才,更要關注如何培養真正的“人”。教育必須樹立“育人”重于“育才”的觀念。說到底,培養真正的“人”是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如果說“四個現代化”是器物層面的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制度層面的現代化,那么“人的現代化”就應該是最高層面——價值層面的現代化。
《財經》:教育要打破功利主義并不容易,這首先需要突破舊有思想的束縛,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錢穎一:所以教育改革需要思想引領。我非常認同鄧小平的“三個面向”教育思想。1983年鄧小平給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的解讀是:教育要有現代眼光、世界眼光、長遠眼光。
清華經管學院本科教育的改革目標是逐漸清晰和明確起來的。2008-2009學年,清華大學召開全校范圍內、為期一年的第23次教育研討會,分三個研究組,由我負責本科教育組。根據調研和討論,研討會形成了一個初步研究報告。這種研討會和研究報告,通常是在研討之后就束之高閣,再也沒有一點動靜了。但是我們學院就是根據這些研究來探索改革實踐,我們付諸于行動。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們實施了新的本科生培養方案。
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
《財經》:清華經管學院的本科教育改革主要有哪些內容?
錢穎一:我們設立的本科教育改革目標有兩個:首先,培養每一位學生成為有良好素養的現代文明人;其次,創造一種環境使得杰出人才能夠脫穎而出。實現這兩個目標的途徑是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性結合。
其實,這正是對我在前面所概括的中國教育問題的四大特點的對癥下藥。第一條就是在育“人”的維度上“提高均值,減少方差”,方法是關注每一個學生,實行通識教育,恪守底線。守住底線,“方差”就小了。第二條就是在育“才”的維度上“保持均值,擴大方差”,方法是創造環境,促進個性發展。鼓勵差異,“方差”就可以擴大。
《財經》:1952年大學院系調整之后,大學變成了專科院校,學生從一進校就分專業,很少通識教育課程。直到近些年,情況才有所改觀。在你看來,為什么要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
錢穎一:通識教育不是為了學生眼前的就業,而是為了學生一生的獲益;通識教育既不是為專業教育打基礎,也不是為專業教育做補充;通識教育本身是培養學生成為真正的“人”這個目的服務的。
《財經》:也就是說,通識教育的根本是為了人格養成,而人格養成是“成為有良好素養的現代文明人”的條件。
錢穎一:是的。通識教育在目前的中國尤其重要。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存在巨大的扭曲,高考選拔制度下的應試教育已經發展到了極端嚴重的程度,而且形成了“文科靠死記硬背、理科靠大量做題”的中國特色的中小學應試學習方式,導致學生普遍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特別是不敢于、也不善于提出問題。
我們特別開設了一門課程“批判性思維和道德推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我非常高興的是,“對這個問題你CTMR了嗎?”已經成了清華經管學院同學的口頭禪。CTMR是“批判性思維和道德推理”英語名稱(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的縮寫。
《財經》:我注意到,你們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納入了中文、英語、數學三類基礎技能課程,和中國文明、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藝術與審美、社會科學、中國與世界、物質科學、生命科學等八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組,涵蓋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三類基礎性學科。這是其他高校所罕見的。
錢穎一:通識教育課程往往是“開闊眼界”、容易得學分的公共選修課。我們的“通識教育”不是選修課,是必修課。每一個學生必須在每一個課組中選一門,其中有不少課是專為經管學院開設的。我們還有天馬行空的“任選課”,占了總學分要求140學分中的20學分。只要是清華大學開設的課程,不分院系、不分年級,甚至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課,都可以選,都承認學分。學生在層次、內容乃至老師上都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權。
《財經》:在“才”的維度上,怎樣做到“保持均值,擴大方差”?
錢穎一:“保持均值”就是要保持我們過去的強項。在課程設計上,我們保留了四門數學必修課,這比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美國名校對本科經濟學專業的數學要求要多得多。
怎樣“擴大方差”呢?就是讓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每一個人都不一樣。中國之所以缺乏杰出人才,與缺乏學生個性發展有關。因此,如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就直接影響到如何為杰出人才脫穎而出創造環境。
我們過去有一個習慣性思路“因材施教”,通常的做法是讓一些好學生“學多一點、學深一點、學早一點”。這無非就是讓知識傳授超前一點。表面上看,好學生比其他學生超前了,但這只是在知識程度上而言,并不是這些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想象力、更有能力了。
《財經》:這種方法并沒有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力,也沒有擴大學生自己的想象空間。
錢穎一:是的。因此我認為,個性發展的有效方式主要不是靠這種形式的“因材施教”,而是要依賴于寬松的環境和自由的空間。也就是要給學生們,特別是給突出的學生們,以更多的可支配時間、更寬容的環境,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去成長。
為此,我們在大學一年級、二年級實行“通識教育”的基礎上,為三年級、四年級學生提供個性化教育,設立了學術、創業和領導力三個方向的“優秀人才培養計劃”。
《財經》:從2007年算起,清華經管學院的本科教育改革已經走過了八年歷程,在您看來,改革成效如何?
錢穎一: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短期功利主義的。教育改革的成效很難在短期看清楚,但是對清華經管學院教育改革的認可已經開始顯現。2014年教師節,我和學院其他四位教授共同主持的“通識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經濟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項目,獲得2014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這是我國教育領域中唯一的一項國家級獎勵,每四年評一次,代表了中國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我們能夠榮獲這個獎,說明我們的改革獲得了比較廣泛的認可。
教育的改革效果只能在一二十年后,甚至更長時間后才能看清楚,這跟搞經濟改革可不一樣。在教育改革上我們要力戒急功近利的短期功利主義。我對教育改革結果的期望是,從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走出去的學生都是現代文明人,其中有一些成為能為中國、為人類做大事且是有益事的人。再過十幾年,中國經濟規模將可能成為世界第一,中國在世界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中國需要一批具有世界眼光、良好素養、胸懷遠大,并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領導者。我希望這其中就有從清華經管學院走出去的人。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