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篇文章摘選自“焦建利的自留地“,焦老師在劉曉斌老師的文章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移動學習前沿小編根據影視劇的流行技術重新設計了新的標題,再次特別鳴謝焦老師和劉老師。
焦建利:
將微信墻用于課程和培訓之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嘗試。幾年之前,在和騰訊的幾位朋友交流的時候,我曾提及希望他們能夠設計開發針對性比較強的QQ應用,用于支持微博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后來,還在汪向征老師在FERC訪問學習的時候,我們曾探索過將微博大屏幕應用于課堂教學。這次,曉斌和達陽兩人和我將微信墻應用于本科生的課堂和大學外語教師的培訓之中,也算是再一次的嘗試吧!
無論是微博大屏幕,還是微信墻,其實增加的是一種對話的管道,提升的是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它在高等院校的課堂教學以及各種類型的工作坊和教師/職業培訓工作中,都將有著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研發方向,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研究課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可以做一些大膽探索!
劉曉斌:
最近的兩次教學/培訓活動,都用到了微信墻形式。一次是《學習科學與技術》公選課上的教育APP分享會,另外一次是昨天的國培課程《技術支持的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愈發覺得微信墻在幾個方面的作用很明顯:
對主講人教學信息的即時補充。 一般的課堂只有一個投影屏幕,且這張屏幕只是用來播放主講人的PPT,話語權完全掌握在主講人手上。增加一個微信墻投影屏幕,實際上開辟了除主講人之外其他人員的話語通道。其作用在于,主講信息得到更豐富的呈現,也有可能使遺漏的信息得到補充,特別對團隊主講人的形式更為有效。
比如昨天Johnnie講到谷歌檢索的問題時,臺下有學員小聲說現在國內上不了谷歌,但Johnnie沒聽到,我在微信墻上補充了下面的信息:
當我在上臺講微課主題的時候,Johnnie也補充了一些信息:
另外一個可以想到的用途是,在團隊培訓中,主講人需要補充一些PPT上沒有的信息的時候,可以讓臺下的團隊成員用微信墻發出相關的信息進行補充。
聽眾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問的一種有效方式。眾所周知,隨著年齡的增大,國內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提問就越來越少,中國人的這種羞于表達的群體特性,使得課堂中的交互愈發困難。同時,在臺上主講人激情澎湃的進行演講時,臺下的聽眾也會擔心打斷主講人而不敢提問。另外一個更加普遍的問題是,很多人善于文字表達而非口頭表達。而微信墻則是課堂提問的一種有效方式。
如昨天的講座,當Johnnie展示完一個電影片段,微信墻中馬上有人提問該片段的來源,Johnnie馬上做了回應。
聽眾對主講人內容進行即時評價的有效途徑。基于以上第2點的一些原因,一般的講座中聽眾對內容的直接反饋和評價是非常少的。在微信墻中,特別是微信用戶名非實名的情況下,這個作用顯得特別突出。當然,這里還涉及微信墻信息的審核問題。一般來說,上墻的信息都要經審核者審核后才能發布出來,這也可能出現在墻上的信息都是贊美之言。通常情況下來說,在有小組或個人進行presentation的時候,評論最“洶涌”。
課堂外信息來源的通道。一般的課堂或講座是受到空間的限制的,這使得聽眾的信息來源非常單一。微信墻能把課堂內外連接起來,讓聽眾接收到除了主講者以外的其他信息來源。如下圖顯示,我在教育APP分享大會中,讓已經畢業了的往屆學生李溫和、羅偉雄等,把他們的經驗和想法發布在微信墻上。這點的唯一遺憾在于,教室以外的人,無法看到課堂上聽眾所發布的消息。
外語教學中:學生課堂寫作語言輸出、即時回答問題等的呈現方式:在外語課堂中,學生經常需要有語言輸出的機會,而一般情況下,個人的寫作語言表達很難讓全班同學都能即時看到,教師需要進行總體的檢查也不方便。在一些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課例中,學生都是坐在網絡教師中,每人一機,教師再通過某個特定的網絡平臺把每人的寫作輸出內容呈現出來。如果使用微信墻的形式,學生只需要用手機鍵入相應語句后,發送到微信墻即可。可以說,對于整個班級而言操作起來更加便利。 當然,在初次使用而言,對于氣氛的活躍也是相當有幫助的。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