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構內部講師課程開發及講授的內訓體系時,很多企業慣用的做法是:先引進內部講師培訓項目,通過"課程設計"基礎課程去幫助未來的內部講師開發課程。然而,這種做法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在"課程設計"培訓中,專業講師通常喜歡使用諸如ADDIE、6D等專業課程模型,而那些模型其實只適合專業的培訓管理人員及專業的課程開發人員,并不適合企業內部講師進行入門課程開發。實際上,在起步階段,企業內部課程的開發不需要太過于依賴專業的課程模型。從講師輸出角度看,內部講師需要的是一種簡單易用的課程開發模型--它能很好地將核心員工的寶貴知識從隱性經驗轉化為顯性內容,并具有較強的知識管理功能。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從百視通大學的崗位課程模塊實踐中總結出的"全腦思維"(見圖表1),就是一種具有普遍效果的內部課程開發模型。
模型1:對話式
有些講師會說:"太忙了,沒時間準備,也不知道要準備什么!"其實很多時候,一些高層級的管理人員往往也是這樣。
模型2:敘述式
實踐發現,對于這種現象,"對話式"課程開發模型(見圖表2)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思路:首先,在做需求調研時,收集好不重復的典型問題;然后給到內部講師,讓其逐一進行問答。這樣,提前對問題進行分類,并收集學員想做成的效果,將是課程開發中的重要任務。接著,講師先示范(如同前面的回答),然后讓學員現場練習,并加以指導。
事實上,基于成人學習的特點,"對話式"培訓在企業培訓中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理念。尤其是在國外,以簡.韋拉(Jane Vella)為代表的推動者,就提倡"Training Through Dialogue",將"對話式"培訓帶進了一個新高度。
有時候,企業讓一位銷售主管來分享公司業務的銷售情況,而這位銷售主管常常會說:"銷售情況太復雜了,無從下手去講。"這時,不妨嘗試這個培養技巧:先講三個印象最深刻的銷售故事,然后,基于故事來展開業務銷售的關鍵要素,同時可以聽聽學員的問題反饋。后期,當這門課程不斷更新時,案例故事也將隨之更新。
這是一種典型的"敘述式"課程開發思路,即"3W1H模型"(見圖表3)。它的科學依據源自現代教育理論中廣為人知的"教育敘事"理論。
從"教育敘事"理論與應用來看,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再現過程,其實質就是通過講述真實故事,體悟事物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當然,不是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通過敘事展開對現象的思索和對問題的研究。這是一個將客觀的過程、真實的體驗、主觀的闡釋融為一體的揭示經驗的過程。例如,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看人物類、歷史類的傳記,就是因為它們是一種教育敘事的形式。
模型3:分析式
企業內訓課程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專項知識分享以外,還要分享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因此,在內部講師課程開發中,可通過以解決問題的過程為導向的"分析式"思路(見圖表4)來分享內部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論。
模型4:情境式
在"精益六西格瑪"項目推進過程中發現,每一個項目都可以是一門內部課程,且精益六西格瑪管理的模式更能引導講師挖據企業內部的隱性經驗,呈現講師自己的經驗。
在開發課程時,有些內部講師還發現這樣的問題:自己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很難拔高到理論層面。即使能做到理論上的提煉,學員也沒有興趣聆聽。
這種情況下,講師可以借鑒教練技術中的GROW模式和行為面試中的STAR模式,再轉化成"情境式"課程開發思路(見圖表5)。例如,近年來興起的情境領導力、故事領導力培訓潮流中,講師若不能講理論,就可以敘述故事或在某個情境下的工作過程,而學員喜歡聽的正是故事(情境)。
從課程管理走向知識管理
以上四種課程開發模式有一個共同的顯著特點:能夠幫助內部講師發現學員需要掌握的知識,并將隱性經驗顯性化,最后課程的輸出就是組織的知識。
在組織學習管理的過程中,講師可以不斷更新和完善這些知識,從課程管理走向組織的知識管理--這也應是企業大學的職責和使命。當然,這些課程模型的提出,是基于講師易開發的入門角度。若從學員的角度看,它們也對應著學員的左右腦。
對于內部講師來說,開發課程時如何有效整合左右腦的思維,并堅持"用學員喜歡的模式去傳授學員應該掌握的內容",正是他們需要注意的。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