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讓互聯網用戶基數得到進一步飛躍式的增長,進而帶動了垂直細分領域的騰飛。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互聯網的影響已經從衣食住行延伸到更遠更細的領域當中,比如玩,有藝龍途牛驢媽媽;比如戀愛,有花田百合世紀佳緣;比如教育,有果殼有道云課堂等等,可以說目前互聯網已經延伸到無所不及的地步,但是隨著互聯網大佬的紛紛涉足和創業者的不斷涌現,讓國內每一個垂直領域剛一崛起就迅速進入殊死拼殺的紅海市場。不過也不乏例外,其中在線教育,目前就是一個市場發展空間巨大,用戶基數增長迅猛的藍海市場,那這樣一個藍海市場的存在,背后又存在著哪些因果關系呢?
首先,在線教育到底有沒有變成一座金礦的潛質?
此前我們在考量一個互聯網市場或者互聯網產品的時候,通常的第一反應是:它的商業邏輯是什么,它的贏利點在哪里?但是現在,這種思考方式已經過時了。現在我們需要考慮的是:這個市場到底有沒有需求,是用戶需求催生的市場,還是互聯網的弄潮兒臆想出來的概念?這個,才是判斷一個市場日后有無成為一座金礦的考量標準。
放到在線教育身上,我們可以以這樣的思考路線來摸索。首先,國內的互聯網用戶群體增速如何?因為這是互聯網市場誕生的土壤。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目前中國互聯網用戶的增長趨勢和環境相比是全世界互聯網企業都垂涎的。然后我們再思考,中國互聯網用的文化結構是否均衡?最近各大互聯網公司頻頻跑到三四城市刷墻的行為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互聯網正在向教育平均水平較低的區域輻射,這種文化水平不均衡的用戶結構必然會導致對在線教育需求的催生。最后一個問題,傳統教育的資質是否等同于就業能力?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教育資質對找工作效果的影響,但是我們還是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就業難的社會問題,也可以頻頻看到高校學生靠著一張畢業文聘找不到工作的新聞。
綜上三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局面:用戶基數有的,用戶(潛在)需求有的,用戶解決問題的驅動力有的。那在線教育到底有沒有變成一座金礦的潛質呢?答案是有,并且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野蠻生長。
在商言商,在線教育的G點到底在哪?
既然我們說到了在線教育有在未來成為一座金礦的潛質,那為什么它現在都還沒有顯現出它的盈利模式和商業價值的,它的G點,到底在哪里呢?
其實我前面在第一段有提到一個詞--需求,那現在我們就圍繞這個詞來說一說。需求意味著什么?連接。連接這個詞或許是本年度互聯網企業最熱衷提及的一個詞。連接又意味著什么呢?連接意味著你從被動變為主動,連接意味著你可以隨時把你掌控的資源進行變現。百度連接信息檢索,所以他可以盤活移動分發;阿里連接買賣交易,所以它可以盤活金融支付;騰訊連接人際互動,所以它可以盤活社交應用;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說互聯網思維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個人覺得很有意思,放到互聯網連接上,我覺得就是在尋找互聯網的商業邏輯的時候,不要糾結在第一層級的連接上,這一層級的連接現在多是用來抓需求,抓流量的,而真正的變現G點,可能是隱藏在第二或者更深的層級上,這樣不僅轉化率更高,用戶體驗更好,而且連接的關系也會更緊密。
放到在線教育上再來看,在線教育的下一層級是什么?舉個案例,國外知名在線教育平臺couresra早在一年前就為自己的下一層級連接拓展了一條路:推出了一個匹配未來雇主和網站上的頂尖學生的招聘服務。沒想到吧,一個在線教育網站竟然直接去切了招聘網站的后路,而且還切的這么自然。用戶在我這學習深造,我自然知道用戶在哪些技能上更擅長,并且依據用戶在我這的學習記錄,推送到有相關技能崗位需求的企業,可謂是一件完美匹配的事情。如果日后在線教育再切到婚戀網站呢?理由也很簡單,匹配同相同學習/興趣愛好的人,這聽上去一點都不違和吧?所以不要看在線教育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大家都只是在養兵圈地階段,至于之后的商業變現,只是看誰從什么樣的角度切入而已,畢竟現在的互聯網環境讓每個人的互聯網數據都更加豐富,跨領域連接的門檻,也變得越來越低了。
誰才是切入在線教育藍海市場的終極武器?
注意這段小標題的措辭,是"切入",而不是"進入"。進入的門檻并不是很高,談下一批教育資源,搭個平臺放上去就可以了。但是"切入"就不一樣了,切入意味著要在大藍海市場中區分于競爭對手,差異性地快速進入這個領域的更深一層級并且能夠快速地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壁壘。
如果你了解一些在線教育的現狀,你會知道目前最受在線教育市場追捧的產品模式,就是MOOC(漢譯為"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縮寫,被譯為"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國外最知名的在線教育平臺,比如Coursera、Udacity、edX都是MOOC的產品形態,國內也涌現了一批MOOC平臺,比如網易的"中國大學慕課"和果殼網的"MOOC學院"等。MOOC之所以能用"切入"這個詞來形容,是因為它的產品模式解決了用戶接受在線教育的最原始目的:我學習了,我得要個結果。MOOC不同其他在線教育課程,它不僅可以在上課中與授課老師互動,對上課時間也有較嚴格的要求,并且還要按時完成課后作業,最關鍵的是,完成結課后,用戶可以得到相關的結課證明。綜合來說,MOOC更像是一所線上大學,而不是學玩摻半的其他教育產品,整個產品模式也更能支撐住用戶想要結果的需求。
既然MOOC能切入,那么為什么國內教育的領軍者網易還要扶持有道詞典、公開課、云課堂這些在線教育產品呢?為什么不直接切入呢?這里就要提及另一個互聯網布局的詞匯了--產品結構生態鏈。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產品負責抓住不同的用戶,哪些是引流的,哪些是打口碑的,哪些是用來日后變現的,不同的產品放到一起,便成為了一個企業布局一個市場的產品生態結構鏈,這里的每一環都必不可少,每一環都是為了讓整個產品體系健康運作起來。當然,網易在在線教育領域的進一步沉淀也已經開始了。就在前幾天,網易通過云課堂悄悄地上線了一款MOOC形態的產品--計算機專業課程,而這款產品的面試,或許意味著網易在在線教育領域上的一個新起點。
你可能會問,MOOC平臺在國內外不是已經有好幾家了么?網易這次出手又有什么不同呢?已有的MOOC平臺中,教育課程雖然是MOOC形態的,但是課程本身是并不成體系的,也就是說每門課都是相互獨立的,你只能學習某些技能,卻不能整體系地學習一個專業。而網易這次上線的新產品,是把計算機專業從大一到大四四個學年的全部專業課程全部搬到網上來了,它上線的MOOC產品不是一節課,而是一個專業。前面我們提到了說用戶要的是一個結果,那你說是一節課給的結果充足,還是一個專業給的結果充足?而且這種整專業的學習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還是首次。所以在線教育這個市場再往細分領域發展下去的話,落到的肯定不是分散的課程上,而一定是聚焦的專業上。
所以MOOC雖然是切入了這個市場,但還不能稱之為"終極武器",終極武器一定是在滿足用戶獲得結果的需求上落實到更深的層面上,給用戶的"結果"能夠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效力。網易云課堂這次的嘗試要想成為"終極武器",我覺得還有兩點需要考量,一是能否從單一專業拓展到多個專業,最后達到"網絡大學"的規模;而是能否從結課證明延伸到專業證明,最后達到"大學"證明。這背后的道理就是,規模決定影響力,影響力決定價值,價值決定產品壁壘,所以在線教育市場的那個"終極武器",讓我們邊走邊看。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