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圖形中,最左邊的線比右邊的線都長嗎?請你認真思考這一問答題,并說出你的答案。是?不是?
希望你的答案是"不是"。沒錯,左邊的線確實比右邊的長,但是如果你把這些線條想象成在高速公路開車時,路邊一閃而過的電線桿(或者樹木),那么恐怕你的答案就會變成"不是"了,它們也許一樣長,也許后面的會更長。所以,當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待一件事情的時候,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請注意,這是個體驗的活動)。
同樣,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企業培訓師能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培訓與學習,在講述任何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除了思考這個知識模塊如何才能架構清晰、內容有深度之外,更要思考如何通過"體驗"的形式,讓學員真正沉浸在我們提供的內容之中。
讓"以學員為中心"從口號到實現
我們經常提倡創造"以學員為中心的學習體驗"。其實,"以學員為中心"的學習體驗已經是大家普遍認同的原則,關鍵是"如何"實現這一點。 很多設計師或者講師因為缺少足夠的設計技巧,導致課堂還是變成了傳統的"我說你聽"的模式。
創新式課程設計提供了一整套系統的理論與實用的設計方法,幫助培訓師創造真正的"以學員為中心的"學習體驗,達到培訓的效果。
在某IT企業的"變革管理"的課程培訓前,組織者反復囑咐培訓師,參加的人員都是高層,所以一定要減少演講宣灌,而是要讓學員自己多分享,多討論。
于是,在培訓開始后沒多久,培訓師在介紹了變革的含義與分類后,就扔出了第一個問題:"請您與小組學員分享在您的組織里,都有哪些變革?"問題剛剛提出的時候,各個小組的學員卻并沒有開始熱烈的討論,更多的人似乎在思考,面面相覷,誰也沒有開口說第一句話,討論的氣氛仍然比較沉悶。過了大概兩三分鐘的冷場后,開始有人在竊竊私語了。五分鐘后,討論時間到,講師請每個小組派個代表發言,似乎每組發言人都是"被代表",發言的質量乏善可陳。講師后續主動地做了很多補充,討論才算完成。
這里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本應該"愛分享"的學員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積極?他們一定有很多與變革有關的親身體會,為什么沒有分享出來呢?
很多講師把"以學員為中心"的學習簡單理解成多做一些討論,多設計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加入幾個角色扮演。其實,這些都還遠遠不能真正地激發學員。要想讓學員覺得學習有意思、有挑戰、愿意分享、愿意討論、愿意探索,需要滿足兩個主要的條件:
1、恰當的"體驗"來激發學員的智慧,而不僅僅是用問題撬開學員的頭腦。
2、關注學員的心理,激發學習"內在學習動機",體驗學習的樂趣。
因此,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員工能夠就某個話題進行充分地討論和分享,首先可以考慮加入一個"體驗活動",來幫助學員發掘頭腦中的"故事""案例""觀點"等。
其次,學員剛剛開始培訓,彼此之間不熟悉,沒有人愿意在陌生人面前"夸夸其談",這也是造成討論失效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在討論中融入社交要素,幫助學員彼此熟悉,進而坦誠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困惑,才是講師再課程設計時應考慮的問題。
上面所提的兩個條件也對應著創新課程設計技巧的兩大理論基礎:體驗理論與動機理論。
調動智慧的魔杖--EAT體驗模型
體驗模型,也叫EAT模型,它反應了人類學習的自然步驟(見圖表1)。 體驗理論告訴我們,人類通過眼睛、耳朵、手等方式,獲得了各種不同的體驗,這些經驗經過反思與沉淀后,會變成對事物的認識和各種知識,即認知。認知經過累積和提煉,形成了各種理論。
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與開發的過程中,需要用創造"共同體驗"來刺激學員分享。
不久前,我們曾經為一家IT企業的一線經理設計"變革管理"的課程,在課程的開始也要介紹變革的含義以及面對變革時的心態等話題。為了能讓學員更好地體會到知識點,我們設計一個簡短的但卻運用了EAT模型的學習活動。
按照這家IT企業通常的培訓流程,參加培訓的學員名牌都是事先打印好,穿插擺在桌子上,學員只要找到自己的名字坐下即可。
體驗:根據課程的需要,我們改變了這種做法。桌面上沒有任何的名牌,并請學員自己找到座位做好。在培訓開始之時,講師簡單說明:"今天培訓的題目是變革管理,接下來,請同學按順序報數,形成新的小組,請拿著自己的學習材料,換到新的位置上去。"
認知:換位置結束之后,講師說:"就在剛才,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剛剛經歷了一個‘變化’。在走進教室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選擇在自己覺得最舒適的地方,或者和熟識的人坐在一起,或者選擇安靜的角落,或者選擇前面的位置,但是,在一個‘外在的要求’下,卻必須要離開這個位置。如果把這個過程和企業中的‘變革管理’相關聯的話,會得出什么結論呢?"
理論:最后,學員能討論出比預計要多得多的知識點,這就是恰當體驗的魅力。這樣,講師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明自己接下里準備的關于變革中心態的話題。
學員最后得出的知識點有:
1、人離開自己的"舒適區"都會覺得不情愿,人對變革的抵觸似乎是"天生"的;
2、換位置的時候,不愿意做第一個起身的人,變革中也同樣不愿意當"領頭羊";
3、換個積極的角度看變革,也許心態會不一樣,比如把換位置看成認識新同事和新同學的機會;
4、講師如果能在一開始就介紹清楚換位置的目的,大家會比較容易接受。所以變革中,溝通非常重要。
體驗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魔力,是因為它能夠讓我們認識到自身思維與行動的特點,能夠刺激我們的情感(比如活動中,我們感到困惑、高興、有趣等),這些都有助于啟發學員的思維。
設計體驗活動的技巧
設計學員的"體驗",關鍵是用學員的感受刺激他們思考。它不一定是一個游戲或者體驗活動,只要能讓學員行動起來,或者學會觀察,都有可能成為好的"體驗"。 下面,我們分享幾個設計體驗活動的技巧。
猜謎活動
類似本文開頭的謎題。它可以成為刺激學員思考的活動,出乎意料的答案會讓學員有機會通過討論,分析出知識點。還有一類典型的猜謎活動是猜圖。如果要講"經理人的七個好習慣",在介紹之前,可以把這七個習慣用七幅簡單的圖表呈現出來,并且請學員猜一猜每一幅圖的含義。圖表給了學員一個很好的支點,來調動他們腦中的知識與常識。
藝術創作活動
在一場領導力培訓中,講師分給每個學員一塊橡皮泥,請大家思考自己心目中的領導應該發揮什么作用,并且用橡皮泥表現出來。有的人捏出了一個手,象征著"幫助與引領";有的人捏出了一扇門,象征著"開放與溝通";還有的人捏出了一個雨傘,象征著"承擔責任"等。 總之,每個人的角度不同,捏出來的東西都非常不一樣。
接著,講師請大家把自己辛苦捏好的物品傳給右側的人,請所有人舉起手,一下子拍碎眼前的物品。大家雖然照做了,但是都頗感驚詫。隨后,講師對大家說:"請大家思考一下,在我們的工作中是否有此類現象發生。"
沒錯,當我們捏出了一扇門,希望自己成為員工溝通的對象的時候,我們平時的言行是否卻在拒員工于千里之外? 我們所想和我們所做是否真的一致?這個活動讓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也帶來了隨后熱烈的討論。
模型展現活動
在培訓中,培訓師要善于運用各類模型(比如曲線、四個象限等)來說明知識點。為了讓學員更深入地理解,我們不妨在地上畫出和所說明的曲線或象限一樣的圖形。
比如,在課程設計與開發培訓中,我們會介紹幾種不同類型的學習風格,并在地上畫出標尺(見圖表2),在解釋完信息型與實踐型的概念以后,請學員思考自己的學習習慣,并找到對應的位置,排列站好。這樣,學員會清晰地看到其他學員都屬于什么類型,學員也覺得這種排列非常有趣。隨后,講師會請臨近的學員討論自己偏好的講師風格、學習習慣等。
如果你的課程中也要向學員呈現模型、曲線、象限等,可否請學員站起來、動起來,既活動了身體,也活躍了思維。
填寫活動
一般來說,學員非常喜歡一些簡單的填寫活動,比如填空、連線、分類、走迷宮等。如果某些部分的知識點講述起來有點枯燥,不妨在學員手冊上準備一些小的填寫活動,吸引學員的注意力。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