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幻愛情電影《她》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主人公西奧多剛結束與妻子凱瑟琳的婚姻,還沒走出心碎的陰影,然而一次偶然的接觸,他便愛上了最新人工智能系統中的她--OS1。她擁有迷人的聲線,不僅溫柔體貼,而且幽默風趣。她知道他的性格,知道他的需要,知道和他怎么相處,知道他在難過時給他安慰……
審視當前,互聯網的諸多服務也越來越讓人感覺到"知心"。從個性化的新聞推薦、廣告推薦、搜索結果展示、商品推薦、優惠推送、智能定位等,越來越讓人感到,咦,它怎么知道我想要的?這背后其實和《她(her)》里所描繪的技術是一樣的,即互聯網會根據我們過去的行為以及新的事件而不斷改變服務策略,飲食、健康、出行、家居、醫療、購物、社交,這些大數據服務將被廣泛運用并對用戶生活質量產生革命性的提升,一切服務都將以個性化的方式為每一個"你"量身定制,為每一個行為提供基于歷史數據與實時動態所產生的智能決策。例如我們瀏覽什么內容、下載什么應用、看過什么視頻、停留了多長時間等等,這些數據在互聯網為用戶展示內容時會進行收錄、分析,并在下一步的服務中加入這些反饋分析結果,進行推薦。
當機器不斷被智能化,當技術不斷人性化,未來人類該何去何從?關于"技術論"的影響,傳播學界大佬們討論頗多,有人懷著樂觀積極的期待態度,有人懷著消極低沉的恐懼態度,有人提倡早點進入"電子烏托邦"世界,有人則害怕面對"技術壟斷"下的世界。筆者認為,對未來人類而言,與其被動地適應技術對人類的影響,還不如以積極姿態迎接技術的服務,讓技術為我所用,而不至于成為"技術的奴隸"。
讓技術服務自我,學會掌握生活節奏
在生活中,當技術催化著人類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往往失去了"慢下來"的能力。當前,有人不斷在感嘆"現在什么都快,什么都在更新換代,快到將生活擾得七零八落。"于是,人們開始尋找"慢下來"的能力,尋找思考的能力。就像預言學家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里傳達的主旨一樣,"技術誠然帶來了進步,但是過分的依賴技術,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喪失。"小說結尾,一本黃頁破損的莎士比亞小說,竟變成技術社會的無上瑰寶。這似乎有點諷刺。
現實生活中,媒介依存癥者們越來越多,"土豆沙發"們也越來也多,人們寧愿在家里玩手機玩電腦,也不愿意出去散步活動,參加真實場景下的互動活動。當前,類似于"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卻在玩手機"的段子頻頻出現。當前,人們過度沉湎于媒介接觸而不能自拔,價值和行為選擇一切必須從媒介中尋找依據,滿足于與媒介中的虛擬社會互動而回避現實的社會互動,最終養成孤獨自閉的社會性格等。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思考能力將會不斷下降,最后,生活節奏將完全由技術主宰。
在當前社會下,我們應該學會讓技術服務自我,而不是一味地依賴技術。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需求,創造性地開發科技需求滿足人類的同時,不要過度依賴或者沉溺于技術;其次,要學會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給自己留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而不能被動地選擇接收。最后,要多參加社交活動,多進行頭腦風暴等,多挖掘人腦的潛力。
不單倚重專業技術,更注重軟技能提升
在職場上,當技術逐漸滿足業務需求,未來人類似乎顯得"一無是處"。當有一天,機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智能技術取代了日常工作,人類又將何去何從?
過去,擁有"一技之長"的人通常不難找到工作,但那些擁有良好軟性技能(如善于溝通、傾聽、情緒管理等)的人,在找工作時往往不占優勢。然而在未來,軟技能將更被重視,因為這些業務型技能將會逐漸移交給智能技術去完成。最近一項調查也證明了這種趨勢,傳統"軟不如硬"的偏斜局面或將改觀。過去,企業主要從邏輯和分析能力等"左腦型"技能中獲得收益,而現在,他們發現最需要的能力是創造力等軟技能。
在這種形勢下,未來人們不單要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更要注重軟技能的提升。首先,必須學會運用決策想象力,積極構想未來的可能性,創建采取行動的解決方案。其次,要學會多問幾個"為什么",敢于突破常規,并且不受思維限制。再次,要善于冷靜地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積極主動地迎接挑戰。最后,要學會掌握分析總結思考能力,提升宏觀思維能力。為了避免被淘汰,我們必須不斷思考新時代所需要的能力,并不斷結合自身進行反思。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