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感性占據心智"的時代,在這個"右腦思維"越來越被看好的時代,在傳統的培訓模式越來越被忽視的時代,運用心理學技巧提升培訓效率,將會讓你的培訓事半功倍。小編在培訓雜志一篇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從"右腦思維"出發,教你在培訓中運用一些小技巧,提升學員學習效果。
條件反射:模擬場景,"刺激"學員大腦
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在培訓中有重大的參考意義。俗語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們看到某個場景于是產生某種情緒,這是因為場景和過往的經驗聯系了起來。導師如果能在培訓現場給學員的帶來某種"刺激",就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通過這些"刺激",導師能夠將學員腦子里固有對學習的理解、或某種經驗呼應起來,導致了學員學習行為的發生。
在課堂上,可以運用的小技巧有:
1、課前營造認真學習的氣氛。例如,讓領導開題做培訓前的講話,暗示學員要好好學習,"領導在關注你們,期待你們成長"等,把領導的權威延續到講師身上,讓領導的講話在學員身上產生了條件反射。再例如,上課前配備一個小鈴鐺,可以暗示學員,這是嚴肅的學習,不是簡單的娛樂。這時,鈴鐺可以和學員以前上學時的經驗聯系起來,產生所謂的條件反射。
2、課中模擬學員的工作場景。講師設計案例時,要模擬學員的工作場景,當學員看到案例,就會回想起他工作中發生的事情,然后在講師的帶動下,學員會進行思考,用心聽取講師的內容,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
3、利用互動進行具體授課。講師利用學員頭腦里的知識結構,達到條件反射一樣的互動。講師說:知己知彼,才能怎樣?學員說:百戰不殆。講師說:所以我們要非常了解客戶,下面我們看了解客戶的三個方面。這樣,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就能夠得到調動。
當然,但如果講師使用太頻繁,學員會感到單調和疲憊,有思考力的學員,會感覺自己象應聲蟲一樣,不斷回應講師封閉式的問題。這就需要講師能夠更高明地用條件發射原理。例如,講師可以先要分析學員,判斷學員頭腦里的學習結構。然后在培訓中的課程準備、現場布置、授課方法上,巧妙利用條件反射原理,達到授課目的。
斯金納實驗:獎懲結合,調動學習熱情
心理學家斯金納做過一個小白鼠與食物的實驗,結果表明: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如果動物某種反應的后果,能滿足它的某種需要(獲得獎賞或逃避懲罰),則以后它的這種反應,出現的幾率就會提高。
在培訓中,講師可以使用這一原理,調動學習熱情。例如,授課前把規則講清楚,大家分小組來競賽,講師發小禮品,或給學員蓋美女與怪獸的圖章,來調動大家學習的熱情。當然,獎勵和懲罰會分散學員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力,畢竟培訓的目的是讓每個學員都參與,而不只是贏得團隊的勝利,更不是犧牲弱的團隊。從內容上來看,講師是裁判,控制競賽的進度,講師給出的也只是個人的觀點而已。現在采用競賽的方式,講師把個人觀點強加給學員,會遇到學員的抵觸和反感,造成學習的障礙。從角色上來看,講師本質上是培訓的服務者,而不是學員的管理者。講師給學員上課是收了企業費用的,沒人賦予培訓師權力來考核學員,尤其是懲罰學員。
因此,培訓講師作為服務者,還是關注在授課的內容而不是形式為好。內容第一,形式第二,才是正道。如果學員回答問題不錯,參與演練的不錯,講師可以發動大家鼓掌來鼓勵學員,或直接給予某種獎勵,也會比競賽的效果好些。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滿足多元化需求,解決學習后顧之憂
所謂需求層次理論就是,"人首先要滿足生理需求,有衣服穿,有飯吃,才有心思做別的。"首先吃飽穿暖以后,要追求安全感。獲得安全感之后開始考慮社會需要,找到心理上的滿足感。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在團隊中得到接納和認可,滿足尊重需求。最后,他的境界提升到想為祖國和人民做一些貢獻,為社會做些什么,為身邊的人做些什么,想活得更有價值,于是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培訓組織者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1、生理需求。比如說,中午和晚上安排聚餐,讓學員不再為此分心;住宿尤其是要干凈,最好可以上網,方便學員晚上處理公務,還要方便購物。
2、安全需求。比如教室要足夠大,燈光要足夠明亮;有逃生通道,這樣學員有安全感;椅子干凈,坐著不累;空調溫度適中;并且備有茶水喝。讓學員感覺舒適。
3、社會需求。學員互相希望溝通,分享彼此的經驗。例如,課程開始前,講師可以把學員分成小組,讓學員找到小組的感覺。在授課過程中,講師要有意識地,加一些簡單的小組研討。課間休息時,讓學員回顧和消化課程內容的,共同探討課程內容等等。
4、尊重需求。講師首先要尊重學員,學員才會尊重講師的觀點,尊重課程內容。學員在小組里,就某個主題進行了研討,講師要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于是學員在講師的引導和帶動下,進行分享。這樣的分享,滿足了學員被尊重的需求。
5、 自我實現需要。學員來培訓,更主要的是想從講師這里得到啟發和參考。于是,講師在課后可以幫他們總結,總結得更深刻一點,視野更開闊一點,實在不行,就總結的更有趣一點。
社交恐懼癥:考慮細節,讓學員充分交流
心理學把一群人在一起從而產生的溝通障礙,叫做社交恐懼癥。參加公開課程的學員,大多是企業的骨干員工,甚至是高級管理人員,他們習慣于指揮別人,很容易把"官架子"及過分的自尊和自信帶到培訓中,而不愿把講師和別的學員放在眼里,不愿主動與別人溝通。 目前,成人學員在企業中歷練多年,已經養成了社交困難的惡習。
作為培訓講師,此時就要起到促動學員互相交流的角色,注意把握好如下細節:
1、培訓前,親自參與布置教室,尤其要注意桌椅擺放。把培訓現場的桌子和椅子擺成小組討論的形式,這樣便于學員交流。首先,每個小組大約6-7個人左右,盡量將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混合分配在一起,達到溝通的目的。接著,用起隊名、隊口號、隊圖標,然后展示的方法,調動學習熱情。其目的是讓大家用最快的時間,互相熟悉和了解,突破社交恐懼癥。
2、培訓中,讓小組成員互相認識,推選小組長,小組長來有義務帶動小組交流,有權指定小組的發言人,而且這個發言人,不是固定的,而是每個人都要發言。有的學員可能不愿意發言,你推我擋,但還會在組長和組員的要求下,來發言。此外,還要促動小組研討,讓講師充當外來規則的建立者。比如,講師提出了問題或給出了案例,讓大家研討。于是組長有理由,組織大家來研討,因為那是講師要求的。
3、最后,作為專業講師,要考慮每個細節,尤其是要站在學員的角度上考慮,如何能幫助學員更好地交流,更好地學習。需要注意的是,講師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不然會讓學員感覺你重形式過于實質內容,培訓課程缺少含金量。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