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4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網絡生活方式藍皮書》在北京師范大學發布。調查顯示,學生的起始觸網年齡整體呈現低齡化發展特點,互聯網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本次藍皮書對北京、重慶、廣東、江西、甘肅、遼寧等六省市的中小學生進行了全面調查,旨在更好地探究我國中小學生的網絡學習和生活方式特征。
調查發現,網絡對學生的學習主要提供了兩方面的幫助,其一是獲取學習資源,其二是擴大知識面。隨著年級升高,互聯網正逐漸成為學生課外知識的主要來源,其中北京學生最高,占27%。但是,運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存在困難,主要是"相關學習資源呆板無趣"和"自我約束力不強",且伴隨年級升高自身約束力不強帶來的影響呈增強趨勢。
研究也發現,學生固有的學習方式也對教育信息化發展構成一定影響。比如,學生普遍缺乏課前預習的習慣,高中二年級學生"總是預習"的比例僅2.8%,預習比例最高的小學三年級也僅有22.4%。研究者認為,預習是學生自我監控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指標,這可能解釋為何微課等互聯網教學資源目前尚難在中小學生中推廣。
藍皮書首席專家黃榮懷教授表示,研究中小學生的網絡生活和學習方式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目前人們已經認同"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這一理念。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價值就是創新和變革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管理方式和教育研究方式。教學方式的變革必須以學習方式的變革為前提并與之相匹配,而變革學習方式的前提是先要了解學習者,他們是怎樣學習的、怎樣生活的和怎樣利用網絡的。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