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Engaging with Massive Online Courses》由斯坦福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博士生、教授合作,發表于計算機應用領域世界最頂級的學術會議之一--WWW,并且獲得了最佳論文亞軍,非常強大。論文通過挖掘 coursera 上 Machine Learning (以下簡稱ML)和 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以下簡稱PGM) 兩門課各三次開課的數據記錄,分析了最終成績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怎樣的差異,以及如何提升課程論壇活躍度。
課程開始前后選課的用戶質量最高
在課程正式開始前半個月,到課程第一次作業截止這段時間里選課的學生,其中的活躍者比例遠高于其它時間選課的。所以,MOOC課程宣傳的最佳時機,就是開課前后這個時間窗口,能獲取更優質的學員。
早選課的活躍度低,可能是因為學習熱情在等待中消散,或者時間發生了沖突。第一次作業截止時間之后,再努力學也難以獲得證書,所以對后續作業等也就不關注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自開課時間起,哪怕到了課程結束之后,加入到課程但只看視頻的學生始終保持著較高的比例。他們雖然不交作業、不考試,但也能從視頻有所得,這也是課程價值的體現。所以有些MOOC課程結束后就徹底關閉,連視頻都不給人看的做法,是不合適的。
另外,60%的學生是在課程開始前選課的,所以足夠長的預告期還是有必要的。
學生越活躍,成績越高
基本上,學生的最終成績和他在看視頻、做測驗、交作業和讀論壇的次數是成正比的。也應了那句"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老話。但"讀論壇"這項活動有個獨特現象,在80-100分這個區間會變成反比,也就是分數越高,論壇看得越少。這說明學霸對論壇的依賴不高。論壇主要服務于非學霸。
但不要以為學霸對論壇就沒貢獻,事實上他們很重要。統計數據表明,占據論壇沙發的學生論壇活躍度都很高(側面說明人數少),而且他們的平均成績也在80分之上。
最大的殺手,是做題
統計表明,并沒有任何視頻成為明顯的學習終結者,但確實有些作業題目成為障礙,大量的學生被掛在上面,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這說明學習中止的很大原因是遇到困難,而非單純的懶惰。如果能在解題過程多提供一些幫助,可以幫學生走得更遠。
學霸和學渣的帖子有顯著區別
只需要對討論區做簡單的詞頻統計,就能得出一個結論:交作業多的學生帖子包含更多術語,交作業少的則刷的只是存在感(hello、me、I’m、interested是學渣高頻詞)。如此說來,假如要對學生論壇表現評分的話,那么詞頻統計的方法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另一個區別是帖子的位置。前面說了,學霸喜沙發。那學渣喜什么呢?喜歡提問……其實說提問的是學渣,是不對的。雖然統計表明提問者的平均成績較低,但還沒低到學渣的地步。真正的學渣是連問都不會問的。
虛榮心是可利用的
ML的第三次授課在論壇里引入了游戲中常用的勛章系統,結果論壇活躍度提升了不少。而且,勛章的展現越顯著(比如緊貼著用戶姓名顯示),越能刺激活躍度。當然,負面作用也有,就是惡意投票的增加了。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