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這一概念在國內已經不陌生,繼清華大學推出學堂在線后,各高校張開懷抱擁抱這一潮流的不在少數。除此以外,MOOC也在互聯網圈子內卷起了一陣旋風,一時間各類MOOC形式的在線教育產品爭奇斗艷。除了現有的跨校選課、學分互認等創新之處,未來MOOC還有什么新玩法呢?
O2O:線上學習,線下活動
可以說,在線教育天生有著O2O的基因。國內MOOC的發展目前還局限在線上,未來線下也可以成為MOOC的一部分。對于老師來說,線上的課程成為推向學生的一扇窗,在聚集了人氣和學生數量后,針對學生,老師可以開展定制輔導,比如招聘、考研等等;針對課程,老師可以提供增值服務;針對自身,老師可以整合既有的資源,利用粉絲經濟向出版、自媒體、培訓等方向發展。MOOC帶給老師的紅利需要手段去轉化,具體是否可行,看看于丹、易中天、袁騰飛這三位老師便知。
對于學生來說,MOOC主要針對的是大學生群體,這部分群體有想法、有創意,最重要的,有著強烈的社交需求。與K12教育相比,步入大學之后,學生的學習選擇更加偏重自己的興趣圈子,這也是大學社團活躍的一大原因。因此,當MOOC通過課程吸引了具有相同興趣和需求的用戶學習后,再通過類豆瓣的小組將這些用戶組織起來便容易的多。與學校的社團相比,線上的小組為學生提供了更大更廣的平臺。目前果殼的MOOC社區正是此類的嘗試。
互聯網之所以熱捧O2O,至少有一個層面的原因是,互聯網上討論的再激烈的問題,用戶關掉電腦洗洗睡了之后便可能像從沒存在過一樣。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烏合之眾的情況總是會出現,但是互聯網上"娛樂至死"的比率多是大于線下。因此如何將教育這樣一件嚴肅的事情嚴肅化,可能需要借助O2O的力量。
眾包:合作產生價值
從學習的過程來看,網上課程僅僅完成了"教與學"這一起點,而練習、測試、反饋等鏈條上的內容MOOC目前涉及的還不夠多。另外,從學習效果上來看,MOOC其實是一種被動的學習,相比于主動學習中的討論、實踐和教授給他人等方式,MOOC的學習內容留存率較低,用戶粘性也比較低。但是有著純互聯網基因的"眾包"可以嘗試幫助MOOC走出這一困境。
學習需要驅動力,而最為直接的驅動力是告訴用戶在學完某些內容后可以做什么,產生什么樣的價值,同時這也是學習結果的一種量化和測評。之前我們習慣于通過作業來觀察和評判學生學習的效果,作業這一形式的缺陷至少有兩點,一是它偏單向性,反饋不足,紙上談兵的嫌疑過大。二是指向性不明確,沒有量化的效果告訴用戶完成作業后究竟提升了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在MOOC時代,作業的形式要有所改變:以項目的眾包來取代一對多的作業。
眾包可以看作是學生的主動學習,在完成眾包項目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團隊協作,需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反復的理解和消化知識。同時,眾包的結果也是對學生學習的直接激勵,它以實物的形式展示和量化了學生學習的結果,通過合作放大了個體的成果價值。這里的價值不僅僅指學生內心的情感滿足,也可能是市場及商業上的價值,比如通過眾包出版書籍、制作網站、開發程序等,從而拉長了MOOC的鏈條。
互動:人人為師的時代
學習需要氛圍,這種氛圍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人。學習不應是一件孤獨的事情,在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因此,目前的在線教育不管是做課程,還是做題庫,都在講互動。筆者認為,在追求互動之前,首先要想明白幾個問題:首先是與誰互動,其次是如何互動,最后是互動的價值。
對于MOOC來說,一個老師的課程可能吸引成千上萬的學生觀看,因此與一個老師與N個學生的互動相比,N個學生之間的互動更可行,也更有意義。老師可以扮演指向和引導的角色,但不太可能成為互動的一方。互動的形式借助互聯網的平臺就豐富多彩了,類人人網的實名制社交平臺、類知乎的問答社區都可以嘗試,而上文所提到的眾包也需要互動的支持。那么互動的價值呢?最顯而易見的價值是學生通過互動解決了問題,發現了興趣,找到了圈子。再深入一點,互動可能產生靈感和火花,成為眾包的起點。再廣闊一點,互動可能改變現有MOOC的內容提供方式,將C2C的視頻課程整合進來,將發聲的權利交給更多的人。
總的來說,MOOC更符合"網校"這一概念。MOOC上不僅聚集了優質且海量的內容,同時擁有學生、老師、助教等相關人群以及由此產生的關系和互動,這些關系和互動使得MOOC可以向社交、招聘、電商等多方面發展,當然,這只是MOOC可能走向的未來,畢竟互聯網再"快",也得與教育的"緩而慢"相適應。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