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程的開發需要事先進行教學整體設計。所謂"整體",即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本體還是載體,建構還是解構,過程還是結果都需要關注。因為眾多精致的微視頻充其量只是一顆顆珍珠,只有觀賞作用而無實用價值,只有將其有機地串接起來并付諸實際應用,才能成為既有觀賞作用又有實用價值的項鏈。
說來我與微課有緣。大約28年前,當時學校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引進攝錄設備,我曾接受BBC關于教育電視節目制作的培訓。那時他們所制作的英國開放大學的教學電視節目形式都很短小,通常只有幾分鐘,被我們稱之為"C類片"。而我們電大的教學電視節目基本上都是50分鐘的課堂直錄,屬"A類片"或者"B類片"。
"微課"的準確說法,應叫"微課程"。盡管網絡教育的課程與傳統教育有著差異,但其基本要素則應一樣,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課程。至于我們現在被稱之為"微課"的,實際上大多只是"微視頻",即利用視頻這個載體擔當某些知識教學的現場錄像而已,而且僅僅是教學資源中的一種。若從這個角度來講,微課程的開發都需要事先進行教學整體設計。所謂"整體",即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本體還是載體,建構還是解構,過程還是結果都需要關注。因為眾多精致的微視頻充其量只是一顆顆珍珠,只有觀賞作用而無實用價值,只有將其有機地串接起來并付諸實際應用,才能成為既有觀賞作用又有實用價值的項鏈。
當然,與"微課程"對應的通常是"微學習"。遠程教育也好,開放教育也罷,其中的學習本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正式學習,其樣式便表現為一種特定的微學習。所謂微學習,其對象是自主的,資源是易獲的,過程是簡短的,方法是靈活的,評價也是多元的。那么與之對應的微課程,其目標就應是最近的,內容就應是組合的,教學就應是相長的,控制就應是有效的。而構成微課程的微視頻,其主題只能單一、內容偏向重點、方式講究多樣、制作簡單自然。總之,率性、本真,不刻意、不強求,順應自然、合乎規律便是"微學習-微課程-微視頻"組合體中的真諦。為此,我極佩服美國可汗學院那些離我們特別近的"微系列"。
另外說到"碎片化",我不太喜歡"碎片化"的用法。日常獲取的知識可能有碎片化的現象,但教學資源可不能碎片化。即使時間碎片化,我們也要將其"聚零為整"而不是"化整為零"。至于個人學習空間的形成,那更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將其"結構化"而不是"碎片化"。唯此與微課配套的"課堂反轉"(即推進課外學生自主學習,課內教與學充分交流互動)才能易如反掌,對支撐微課學習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即對學生學習狀態、過程和效果進行深入的了解)才有用武之地。
你覺得有些微課打造過于精良、專題性太強。其實,現實中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需要利用視頻載體,也不是所有的課都能使用好視頻這個載體的,故需要因人制宜,因課制宜。況且,就講"課"而言,怎么講好,這是門學問。有人這樣說過,什么樣的課才討人喜歡?第1種是課講得聽不懂,第2種是課講得太明白,第3種是課中注重交流互動,第4種則是通過講課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并能激發學生在課后能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繼續學習。面對學習基礎不同,學習需求不同,學習方式不同的廣大開放學子來說,到底哪一種課才比較適合他們呢?看來今后把關的評委中絕不能少了他們。當然,那些實用性較強,明星效應很大的非學歷課程中的講座類課程則另當別論了。
我曾連續觀看了央視的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開講啦》,作為當下世間的一種清新對話,真的少了浮噪、多了真誠,少了說教、多了互動,有溫度、有態度、有高度,值得我們借鑒。我還經常光顧"網易"的美國TED大會上那定位于"創意、理念的傳播"的18分鐘視頻演講,常使我感覺到盡管現今西風東漸,但如何在傳播中不斷地褪盡艷俗,消解厭倦,歷久彌新,更值得我們深思。因為大凡未經歷史積淀的事物,急速地被流行之后,往往都難免會因過于無根浮躁而加速潰退而去。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