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大學建設訴求激增
曾經被認為只是流行一陣的企業大學,在未來幾年會迎來一個新的建設高潮。建設主體不再僅是外資500強企業、央企、民企中的龍頭企業,而是在各行業的細分領域,各地方的市場經濟主體和以A股上市的企業。在未來2~3年內,近一千家企業大學會如雨后春筍般崛起,而且可能出現"世界級"的企業大學。"世界級"不是指硬件,而是指在頂層設計理念、運營方式上的創新以及對企業的戰略意義。
這股高潮的出現主要基于三大原因:
第一,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拐點,即經濟學上的劉易斯拐點。中國經濟必須向效率型轉變,這就對企業整體的人才效率、人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政治推動企業進一步改革。十八大三中全會的市場意義在未來幾年會充分展現出來,其背后的思路是"國進民進",推動更多的央企國際化,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充分競爭,相當于二次創業。同時推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國企,更多的民企進入原來相對壟斷或者控制的市場,推動國有資本更加市場化。只有通過充分競爭,人的重要性才會充分釋放出來,這時候著急的首先是企業的一把手,企業大學會成為他考慮使用的一種戰略工具。
第三,經過三十年的改革積累,中國企業家群體逐漸成熟和崛起,思考問題的高度、視野和傳統計劃經濟時代完全不同,人作為第一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得到他們的認同,他們也迫切希望發現人才,得到人才,充分地使用人才。這三個因素,加上一批中國企業大學標桿的示范效應,注定企業大學會進入他們的視野并得到充分重視。
人才培養核心邏輯徹底顛覆
企業培訓體系設計的主邏輯、傳統培訓的方式需要徹底顛覆,從傳統人力資源培訓邏輯徹底轉變為戰略邏輯,變成真正的人才發展體系邏輯。無論是公開課還是面授課,管理者培訓都會從傳統的培訓轉為研討式、專題項目式(有時候也被培訓業內簡單理解為混合式,但不是Online To Offline)。當越來越多的CEO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是首席教育官(Chief Education Officer)時,企業大學頂層設計的主邏輯就應該是戰略層面(使命價值觀-戰略定位-商業模式)到組織能力,到人才規劃,再到崗位發展體系和核心崗位能力建設體系及培訓實施。
從這個邏輯出發,就要求市場上相關的服務提供商,無論是商學院、培訓公司還是咨詢公司,提升其與高層對話,解讀對方戰略的能力。由于高管的關注和參與,傳統的培訓方式尤其是管理者的培訓方式會有巨大轉變。只講外部案例,不結合業務挑戰的案例甚至不和企業的實際呼應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對傳統的培訓方式進行調整,并能結合企業的業務主題。甚至,定制開發一些企業自己的案例,讓企業管理者參與到案例開發、案例講授的過程中,這樣企業才會買單。
移動互聯網影響5年后大爆發
最近火熱的Online To Offline(以下簡稱O2O)教育模式,在未來3~5年還不會成為企業培訓的主流,但是5年后會有個大爆發,大部分傳統的商學院和咨詢培訓公司都做不成這個模式,唯有跨界者或迅速具備互聯網思維以及運作能力的培訓機構才可能最終在這個領域占據高點。
目前中國企業的中高管主體人群是60后70后,雖然大部分都在努力學習擁抱互聯網,但是就像出國定居的第一代移民,即使努力融入,骨子里的一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他可以鼓勵員工去嘗試,但讓這個群體發自內心地集體擁抱互聯網幾乎不可能。真正將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是85后,所以中高管的管理培訓市場要徹底O2O,必須在85后全面接班掌權的5年以后。但是,誰能在現在布局、理解這個趨勢,誰就是O2O時代的教育培訓領域的王者。
越是有名的商學院或者教育機構越完成不了這個轉型,很可能成為克里斯滕森的顛覆式創新的又一個例注。因為這個轉型不是改善,而是徹底的革命。把原來的教學設計邏輯、營銷方式、教授隊伍甚至利益合作機制都"革"掉,這個幾乎不可能發生。所以大多數商學院的傳統招生都在下滑,卻無力改變。一批有一定品牌積淀的咨詢培訓公司也不一定能在這個趨勢下完成轉變,因為這類公司大多數的收入來自客戶而非用戶,即是一種B2B的模式而非B2C的模式。只有機構的最高領導團隊(最好是創始人)徹底擁抱這種轉型,才有可能在下一個浪潮中存活下來。
這個機會就如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在移動互聯網的生態布局尚未完成留下來的窗口,最多只有2~3年。一是這些傳統的互聯網巨頭在忙于爭奪用戶的移動互聯網入口,這是它們現在最主要的戰場;二是教育尤其是企業培訓教育畢竟不同于日常生活消費,在它們整個生態布局中還不是首選。不要小看這2~3年,它為將來移動互聯網下的企業培訓市場留出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誰提前在這里面占據用戶,建立內容-用戶的生態圈,誰就占了先機。
行業參與格局完全打破
第四個趨勢就是未來企業培訓市場的格局將重新產生變化,市場至少將有幾方力量重新設計,過去傳統的市場格局劃分方式將完全被沖亂。傳統的企業培訓市場是可以按照一個二維矩陣劃分的,縱軸為大型企業市場和中小企業市場,橫軸為提供的服務是精品課程還是咨詢方案。這四個市場在未來的界限會完全打破,而且有跨界者進入(見圖表)。
橫軸上的融合重設秩序
第一股重新設計秩序的力量來自在橫軸上的融合,其實背后是中國企業對人才培養需求的升級,推動市場服務能力必須升級。這意味著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越來越需要一個整體方案,從企業的問題出發,提供從診到療的全面服務。無論是傳統的商學院,還是以提供咨詢服務即傳統咨詢業的Paper work模式為主的咨詢公司,都需要對組織能力重塑。對于傳統的商學院和培訓公司來說,欠缺的能力是對企業判斷的統一有效的方法論。看似商學院是不缺方法論的,但其實商學院并沒有統一的方法論,每個教授會有各自的理論框架,沒有統一的如同麥肯錫7S那樣的企業診斷方法論。而且,更重要的挑戰是商業模式帶來的轉變,同為知識工作者,管理考核獎勵咨詢顧問和講師是不同的體系,甚至是不同的亞文化,這都對組織者提出新挑戰。
中小企業沖擊市場
第二股影響行業秩序的力量來自于大批中小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愈發成熟,開始真正進入這個市場。雖然在過去的近十年中,有數家以核心明星老師為主的大型公開課為主產品的培訓公司取得了成功,銷售額甚至超過很多商學院和大牌咨詢公司。但是這個市場還是處于產業的早期階段,中小企業這個群體隨著經濟的復蘇和企業家精神的逐步成熟,對于人才梯隊的建設渴求才剛剛開始。過去大型公開課市場的本質是B2C業務,其實客戶就是中小企業主本人。但是這個需求主體開始慢慢轉變為企業主所帶領的企業,需求不再是簡單的管理知識ABC,而是一個一攬子服務。這個趨勢已經開始出現,一些做得比較大的公開課培訓公司都意識到這個變化。這個需求一旦成熟起來是非常可怕的,對于整個國家的人才質量升級都有巨大意義,無論從政策層面還是市場層面,都會有一個巨大的爆發。
外來者顛覆市場
第三股力量是最難捉摸也是最有可能顛覆這個市場的外來者。一路人馬是原來的戰略管理咨詢公司,傳統的戰略咨詢業務在急速下滑,而人才培養是新興的需求市場,它們過去通過戰略咨詢業務接觸到企業的CEO,有可能進入這個市場。另一路是一些燈塔企業或者大型企業的企業大學,如華為大學、忠良書院,它們從企業品牌和新盈利點的角度出發,希望輻射上下游價值鏈,輻射市場,可能從需求方變成行業的參與者。第三路可能是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它們擁有當前中國最可怕的商業生態圈,擁有幾乎所有的商業資源,如百度學院、淘寶大學、騰訊學院,為其生態圈提供這樣的服務,匹配其互聯網技術和品牌,殺傷力極大。這三種力量加上原有的市場參與者,這個行業將在未來的幾年內徹底重塑。
從業人員要求提高
在未來5~6年內,現有的個體從業者至少有一半會被掃地出門,或者逐步沉淀到行業人才金字塔的底部。前一陣,獵頭公司為企業大學校長職位開出超百萬年薪的不在少數,但就是找不到人,為什么?因為行業的發展訴求遠遠超出過去那些年行業的人才沉淀。符合這個產業趨勢的人才至少需具備四方面的知識結構:
產業知識:只有從產品層面去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才會對接企業的戰略,才會解讀人才結構;
組織發展知識:包括企業文化建設、組織能力、關鍵崗位能力建設一系列知識積累;
人才發展專業知識:包括人才標準設計、人才培養規律理解、學習項目設計、培訓全流程的組織等;
移動互聯網知識:未來時代一定屬于移動互聯網,不擁抱這個趨勢,是無法真正理解學習人才培養方法的趨勢變化。
除了這四個層面的知識,高情商和持續的學習能力是必不可缺的。沒有高情商,在甲方企業中工作,無法真正調動起資源,也無法建立影響力;在乙方服務,也得不到客戶的信任。無論是多么資深的講師,無論做了幾個年頭的學習顧問,不沉下心研究方法論和案例背后的規律,就難逃被淘汰的命運。持續的學習能力,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本文原作者王玥,轉載自訓講堂)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