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們對于未來的情況存在意見分歧。這可能看上去挺正常,但如果皮尤研究中心(Pew)進行的一項關于機器人替代勞動力的新調查得出如此結論,那就意義重大了。關于"機器人搶占工作崗位"的所有討論中,2551名受訪專家在下列問題上意見分歧巨大。
到2025年,被網絡化、自動化的人工智能應用和機器人設備所替代的工作崗位數量會超過它們所創造出來的崗位數量嗎?
48%的人贊同這種悲觀估計,而保持樂觀的人僅僅占有微弱優勢。
可能最明顯的一個關鍵結論是,不管預言家們在什么時候聲稱哪些工作將會自動化、哪些不會,人們總是半信半疑。這類的研究的價值在于能夠幫助我們思考自動化設備將在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但事實是我們還不知道哪些工作在什么時候會被自動化,也不知道有多少這樣的工作。
有人擔心會被機器取代,對他們來說,專家們有意見分歧似乎是一種安慰--不幸的是,事實絕非如此簡單。
相反,第二個關鍵結論是,對上述問題持懷疑態度的人占了上風。傳統觀點始終認為,雖然短期內工人會被新技術所替代,但從長期來看就業率并不會降低。
芝加哥大學今年二月曾邀請經濟學家參與投票,結果驗證了上面這個長久以來的共識。受訪者中僅有2%的人認為使用自動化設備會導致美國就業率降低。
在這個背景下,皮尤研究中心所得出對半開的結論更讓人頭疼。其中的差距一部分可能反映出經濟學家總體上保持樂觀,但是也釋放出信號:這一波新技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
過去,對新技術導致失業的擔憂還是虛驚一場,原因有兩點:一是人們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上升,二是工人們學習新技術后找到了新工作。相比過去,我們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來生產食品,但是我們需要更大的房子,更快的車子,還有更廣泛的娛樂需求,這些足以填補并超出原來的需求。農業從業者最終找到了新工作,生產出滿足新需求的產品,社會也繼續前進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的Brynjolfsson和Andrew McAfee在他們的新書《第二次機器時代》中對上述過程提出質疑。他們認為當今的數字化變革的速度將威脅到所有工作者的飯碗。
如果技能調整要花費十年時間,情況會怎樣?如果調整完后技術又再次變革了怎么辦?一旦有人承認工人和組織需要花時間應對技術改進,那么很顯然,加速技術改進就會拉大兩者間的差距,增加了技術性失業的可能性。
這本書花了很大篇幅論證技術改進正在加速。根據摩爾定律,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每過18個月就會翻一倍。
一些來自不同技術領域的皮尤問卷受訪者也贊同該看法。正如技術咨詢師和未來主義者Bryan Alexander所說的:
教育系統無法將自身改造成能幫助畢業生"與機器競爭"的體系。它既不及時,也無法形成規模。自學成才的人將表現出色,因為他們一直在與機器抗衡。但大多數人正在努力學習適應目前的經濟模式,然而這種模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當然還有人持相反觀點,比如波士頓大學的James Bessen,他在近期的哈佛商業評論中就認為新技術最終會促進勞動力需求,即使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工人的需求也會上升。許多參與皮尤問卷的專家都表示贊同。互聯網先驅,谷歌副總裁Vint Cerf簡潔的說道:
"歷史上看,技術所創造出的工作多于所消滅的工作,在這個問題上沒什么可多想的。總有人要來制造和服務于這些先進設備的。"
經濟學家Tyler Cowen把他對這一問題看法總結起來,發布在博客上:
比較優勢定律還沒有被推翻。機器會搶某些工種的飯碗,但是也會創造出新工作,而且整體產出更高。
但是和摩爾定律不同,比較優勢定律(工人會逐漸從事他們最適合的工作)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于摩爾定律,Brynjolfsson和McAfee寫道:
摩爾定律和熱力學或者牛頓經典力學的物理定律極為不同。這些物理定律描述了宇宙是如何運轉的,無論我們做什么,它們始終正確,不會受到影響。但是摩爾定律描述的是計算機產業中工程師和科學家的工作,是對他們工作的持續和成果所做的觀察。
而比較優勢定律不僅僅是觀察--它是社會科學發現中最經久不衰的發現之一。它描述了經濟體系在更廣范圍內的運作方式,但是這一定律可能被修改。如果新技術導致經濟整體結構發生改變,那么比較優勢定律會發生相應變化。
Brynjolfsson和McAfee在他們的書中著重說明了,為什么2004年基于比較優勢定律所做的推測無法用來預言如今人力和機器之間的差別。經濟學家Frank Levy和Richard Murnane從理論上認為計算機將取代人類進行計算和基于規則的工作,而人類需要進行圖像識別(比如駕駛)和溝通交流的工作。但如今,自動駕駛車輛已經上路,而每臺智能手機都已經搭載了語音識別功能。
和我們預測的不同,機器比人類更能勝任的事情會越來越多。那些我們覺得不會被機器代替的工作可能被取代,而我們擔心被取代的工作可能反而更安全。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分析沙龍)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