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講在線教育爆發在即,現實是這個在即似乎有點姍姍來遲,羞羞答答。自在線教育自High以來,用雷聲大雨點小形容恐怕并不為過。在線教育當然會是未來教育的一個部分、一種形式,但談顛覆傳統教育實在是違反常識的無稽之談。隨便舉兩個例子,由Dr. John Sperling于1976成立的 University of Phoenix (鳳凰城大學)是美國最大的在線學歷教育私立大學,在全球有近40萬人在線上完成各種degree和非degree program的學習。76年到2014年,比我們改革開放的時間還長,好像也沒見它顛覆了美國的傳統教育,也沒見人家喊要顛覆美國的傳統教育。
關于怎么教,無論中西有兩種教學法,一種叫演繹教學法(deductive way of instruction)。通俗點講就是教師把所要教授的知識點演繹給學生看,所以就是教師中心的教學法。新東方的大班就是典型的演繹教學法,老師講,學生聽,互動不多。國內大部分的傳統教育也是這種演繹教學法。如果你非要問,演繹教學法誰發明的?那我可以告訴你,演繹教學法的根源是行為主義。什么是行為主義?簡單講是一種哲學思想。行為主義認為人類學習是通過刺激-反應機制實現的(給狗骨頭的實驗大家都很熟悉)。因此要教學就是老師示范,學生模仿。不需要與學生互動。
那么你很自然就想問,除了行為主義還有多少種哲學思想影響了教學方法?按照各種學說的發展順序,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一共有三個主流哲學思想影響了教學活動的設計。先是行為主義,然后是認知主義,最后是建構主義。我不打算在這篇文章里面詳細的介紹這三種哲學思想。簡單通俗講,行為主義鼓吹以教師為中心,不相信學習者的主動性。而后面兩種方法一個比一個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因為他們相信,人類學習的效果是建立在每個個體獨特的經歷和經驗之上的。因此后面兩種哲學思想提倡教師作為引導人大量與學習者互動,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習者學會。只有學習活動的發生(learning)并不能保證學習者對知識的習得(acquisition)。在線教育之所以提倡互動是受哲學理論的影響。目前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歸納教學法(inductive way of instruction)是符合越來越個性化的學習者的。從年齡段來說,年齡越小注意(attention)能夠集中(focus)的時間就越短。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按照學習者自己的愛好來設計課程內容的話,課程完成率低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移動互聯時代的偉大企業需要具備研究型/研發型思維(research-based way of thinking)。而做到具備研發型思維并不容易,因為這種思維往往效果來的相對比較慢,并不能立即看出效果,因此很多的管理者并沒有恒心和信心真正用研究型思維去經營企業。換句話說,研究型思維是一種基因。國外很多偉大的公司仿佛天生具備研究型思維,其實并非偶然。人類認識世界本來就是要么演繹,要么歸納。研究型公司歸納為主(大數據歸納法),傳統企業演繹為主(企業根據經驗做決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所以要求公司要更多的具備研究型思維(歸納法),根本原因是我們服務的客戶很花心,變心比換襯衫換的還快,如果企業不注意從大數據歸納出客戶的各種拐騙的大趨勢,那么你被趨勢淘汰就剩下時間長短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