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商業公司紛紛布局網絡教育,直播更成了各公司的主要發力點,無論是較早的YY、多貝,還是現在的QQ、淘寶,網絡教育已經到了無直播不歡的境地。但是,直播非但不是解藥,卻是網絡教育的毒藥,對各方都害處大于益處。
直播讓老師不思進取
如果是視頻錄播課程,因為允許反復播放和深入思考,老師視頻中的過分口語化、不嚴謹表述都會被學生輕易的發現,并影響學生對該教師的評價。如果是文本材料,學生利用搜索引擎定位其中的不準確更容易。但課程直播期間,問題不易被及時發現;即使被部分同學指出來,掌握控制權的老師也可以置之不理。對于教師來說,備課與否影響不大,只要嘴一直在動,熬過直播的時間,就一切都過去了。與錄播相比,直播會潛移默化的弱化老師準備的付出,阻礙進步。
直播讓學生被動懈怠
與異步課程允許學生任意時刻反復學習不同,同步課程給學生的預期是,課程進行期間是學習時間,課程進行結束則學習結束,學生需要做的只是等待下一次開課即可;而視頻直播在此基礎上又加上了節奏快且不受控,學生不能隨時終止深入思考;此外直播又多是老師主講,學生主聽,無主動思考、主動搜索、主動求解、主動驗證……所有這些都導致了學生比線下學習更容易懈怠被動。而網絡教育又沒有線下面對面環境的強監控,這種懈怠被動對學生學習的損害是變本加厲的。
直播讓平臺陷入尷尬
首先,網絡教育平臺多立意于扭轉應試教育對學生的傷害,共享優質資源,推動教育改革。不難發現,應試與傳統課堂的老師主講-學生主聽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指向批量生產達到相同要求的人的目的。這種教育方式歸根到底是工業革命的產物。然而直播課程繼承了這一遺產,仍舊是主講-主聽,這種方式與應試教育是孿生兄弟,與扭轉局面背道而馳。其次,如今互聯網的整體風格是用戶高度參與的,用戶要寫微博、發博客、評論、點贊、投票……看本身實在不是學生的用網習慣,況且課程一沒有電視劇有趣、二沒有動漫短、三還要投入大量注意力思考。用這種非互聯網的方式做互聯網產品,再用互聯網的指標考評用戶行為,實在是擰巴到不行。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說,直播都不是好的互聯網教育形式,更不用說最好……負責任地講,無論從教師、學生還是網絡平臺角度,要想網絡教育有所發展,都需要改變主講-主聽和直播的模式,提升教師的異步教學技能,學會利用異步資源集合和可參與的活動引導學生持續參與。對老師、學生來說,這種轉變都非常困難,但卻是從線下發展到網絡必須經歷的疼痛。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