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和培訓機構的博弈,在在線教育火起來之前就已經開始。早在新東方、學而思(好未來)、學大搶占線下市場時,就已經發現老師流失率高以及由此給品牌帶來的弊端,由此出現的"新東方模式""學大模式""龍文模式"等都旨在降低教師在用戶選擇和購買過程中的影響力,同時碎片化教師的職能,讓教師必須粘附于自身品牌才能達到現有成就。
但從最近頻頻曝出的名師出走新聞來看,在線教育時代老師流動門檻低的問題同樣存在,且愈演愈烈。最直接的原因是,在線教育是一個新的戰場,原先的所謂"名師"的名氣受制于地理因素,全國性的名師非常之少。但在互聯網上,教師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地區的學生,而是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的學生,市場容量一下子從1變到100,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為了追逐更大的市場和受眾,越來越多的老師從線下走到線上,從機構內走向更自由的互聯網平臺。
但這里有一個問題,為什"搶名師"現象多是留學、四六級、考研這類語言培訓領域?K12領域為什么沒發生搶名師的現象?原因至少有二,第一,K12市場已經細分到可能同一個城市不同區的選修內容都不同,也就是說,K12的地區差異非常大,不具備全國一盤棋的基礎,因此即使是名師,也多是對自己所在省份,所教科目非常熟悉。即使把名師從線下搬到線上,上海的學生也不會對黃岡名師的押題視頻感興趣。
第二是K12的用戶在學校都已經接受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因此對于他們來說,即使是聽最頂尖的老師講課也不如發現自己的薄弱點對提高成績更有效。換句話說,課程和老師并不是K12用戶的真正痛點,尤其是以輸出課程為主的老師,這些需求用戶在學校就已經被滿足,用戶更需要的是個性化學習解決方案。因此,教育工具、教輔、家教這些旨在提分的途徑也很火熱。
從留學、四六級、考研這類語言培訓領域教師的出走去觀察目前在線教育平臺的發展,筆者認為未來這類平臺有兩類發展趨勢:第一,未來平臺不會太多,有些平臺可能會轉向服務商,包括服務于用戶,服務于平臺,和服務于老師,目前來說,服務于用戶和平臺的服務商已經出現,但是服務于老師的還很少。梯子網一直強調以老師為中心,但它更重視結果,而不是服務老師如何更好的分享資源的過程。很多國家對提供在線教育的老師都有資格認證和培訓,未來為老師提供教研資料、錄課培訓等內容都可以成為教研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完全可以成為服務商的贏利點。這也解決了線下一直擔心的在線教育老師沒有完整教研體系和團隊的詬病。
目前國內對于老師線上講課還沒有制定標準和規范,未來這個市場放開,圍繞老師的服務商會出現很多,平臺自身也可以提供這類增值服務,從而實現雙邊收費。
第二,現在業界對"去教師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個層面上,筆者非常看好教師互動答疑平臺。各類SNS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前一個名師,你可能根本沒有向他提問的機會,即使付費也很難,但是互聯網給了大眾平臺,通過這樣的平臺,我們可以跟很多我們認為遙不可及的人互動,這種互動帶來的效果非常強烈,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互聯網的粉絲經濟,粉絲經濟讓所謂的"明星"既能跟粉絲一對一互動,也能給用戶演唱會般的臨場感,這種一遠一近帶來的經濟效應是非常可觀的。教師互動答疑平臺也具備這樣的特質,學生問問題,通過問題提供個性化學習解決方案,比什么噱頭都有效。
目前來看,互聯網公司做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缺內容,所以活生生的內容生產者"老師"便成為追捧的對象。另外,目前內容受制于渠道,線下的優質內容或者互聯網上原創的內容資源想要被放大傳播一定要依托互聯網平臺。未來,出版社、培訓機構、學校、體制內的教育機構都有可能成為內容提供商,當在線教育領域內容開始爆炸,并且形式多樣時,才是"去教師化"的開始,也是在線教育平臺上下游暢通的開始。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