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的課程系統設計模型有幾十種之多,但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ADDIE模型,即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評估。
ADDIE模型分為五個階段:
Analysis(分析)--對教學所要達到的行為目標、任務、受眾、環境、績效目標等等進行一系列的分析。
Design(設計)--對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課程設計。例如對知識或技能進行甄別、分類,對不同類型的知識和技能采取不同的、相應的處理措施,使其能夠符合學習者的特點,并能夠通過相應的活動使其從短期記憶轉化成為長期記憶等等。同時,在本階段中也應針對撰寫出來的學習目標進行驗證,并設計出相應的評估學習效果策略和手段。
.Development(開發)--針對已經設計好的課程框架、評估手段等,進行相應的課程內容撰寫、頁面設計、測試等。
Implementation(實施)--對已經開發的課程進行教學實施,同時進行實施支持。
Evaluation(評估)--對已經完成的教學課程及受眾學習效果進行評估。柯氏四級評估法針對每一個層級的目的、流程、手段等均有明確的描述。評估的目的不僅是對課程內容本身的合理性進行評估,更要對培訓的效果和績效的改善進行評估、尋找差距、積極改進。
進行教學設計時,運用ADDIE模型,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相應的成果產出。這個模型旨在如何將教學設計得讓學習者更愿意去學習,但就目前而言,如果每門E-Learning課程都要經歷這樣一個周期,必然會引起成本的增加;而且,設計師并不需要什么特別的教學方法,只要按照流程把現有材料加工好,適當增加動畫、視頻,能夠播放就可以了。
這樣無形之中將從事E-Learning業務的企業變成了課程加工公司,他們無需任何了解教學設計的人員,只要有懂技術的工程師就可以了。這種做法看上去面向"客戶",實則疏忽了E-Learning的真正客戶--"學習者"。教學設計師將一批批同質的電子教科書通過網絡傳遞給個性和層級不同的學員,是否能夠達到教學目標,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不得而知。
我們要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呢?如何讓教學設計在E-learning中真正發揮出潛在的能量呢?
簡單,只是E-Learning的合格分,只有將"設計"融入其中,才會有更高的價值,而設計本身也正是社會多樣性需求的體現。電子學習伴隨著各個階段的信息技術變革,走過了二十五年之久的發展歷程。無論技術如何變化,內容和設計始終保持核心的地位,課程設計質量決定了E-Learning興亡。
過去,教學設計者很少有參考書,也沒有模型可以借鑒。隨著創建和發布工具的發展,設計質量的同步提升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在國外,最好的E-Learning 設計師與廣告公司的設計人員一樣,能夠駕馭最新的信息技術和成熟的設計理念,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學習體驗。2002年獲得最佳E-Learning 產品"定制內容"金獎的一個課程就證明了這一點: 現任紐約大學教授的JC Kinnamon是該門電子課程的首席設計師,他帶領一個設計團隊接受了課程任務"如何教會員工達到最佳的內部溝通"。面對這個挑戰性的項目,JC Kinnamon選擇"引導發現"的教學設計架構,他虛構了一個糖果公司,準備到市場上發布新的產品。學習者進入此學習情境后,首先獲得一個角色。他/她必須按照指南完成一系列的溝通和寫作任務,并與其他人協同完成最后的產品發布目標,其中涉及到不同部門之間的配合、產品信息的準確描述、商業機密的控制、內部沖突的化解等等與公司實際運作相關的細節。學習者不但從中獲得了必要技能,而且還主動嘗試了各種不同的角色,并得到了及時評價和反饋。在完成一系列任務的同時,學習者掌握了工作中的高級溝通技能。這門電子課程按照設計思路開發完成后,獲得了當年最佳E-Learning產品的金獎,同時創造了單個課程的最高銷售價格。
好的教學設計不但遵循教育理論中的認知規律,而且還要考慮實際的學習情境需要。在E-Learning中,教學設計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當個體學習者面對身邊所謂"遠程教育"、"電子學習"卻依然粗簡的學習方式,他們可能非常無奈。作為E-Learning的提供者、經營者或者更多的從業者,不能如此得過且過。在生存競爭中,整體的趨勢中必定會有自然選擇規律。當然,我們的教育本來就缺乏教學設計的觀念,基于陳舊的單一行為主義教育學理論的模式還處處可見。但改變,既可以從小處突變,也可以是新形態去替代舊模式,當改變發生后,淘汰也就完成了。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