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海燕放棄91外教,轉作K12學習平臺"梯子網"。不僅龔海燕,眾多在線教育創業者都選擇了K12這個巨大的市場。其實我很理解為什么這么選擇,因為中國K12市場前景廣闊,消費者基數巨大,行業門檻較低。但是我不看好目前的在線K12市場。原因有三:1、K12教學類產品的目標消費者和使用者沒有在線學習習慣 2、K12家校互動類產品推廣難度太大3、對于在線教育而言入口是成人,而不是K12。我們來一一分析。
1.K12教學產品的目標消費者和使用者沒有在線學習習慣
根據上圖的在線教育調查,我們能看到本科及研究生群體使用率明顯高于初高中群體。而且在中小學生這個市場內,消費者和使用者不是同一人。消費者是家長,使用者是學生。基本上學生使用什么產品是由家長決定的。而目前這批中小學生的家長年齡在30~50左右。這些人的中最年輕的家長是7年前從大學畢業。7年前,蘋果的iphone還沒上市呢。這幫爹媽上學的時候用電腦除了打CS就是玩魔獸爭霸,他們可不相信在電腦上還能學習。所以作為消費者,他們是不愿意給自己孩子買一個在線學習產品的。從這個角度說,功能單一的點讀機都比在線視頻課強。
說完了家長--消費者--的學習習慣,咱們再來看看學生,也就是使用者的學習習慣。現在的中學生的作息時間大多數是從早晨8點到晚上5點在學校,這還是學校不補課的情況下。然后回家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各種習題和作業,基本上要寫到晚上8點左右。如果是初三或高三,就要學到半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怎么有時間上網學習呢?所以,針對K12的在線教學產品,尤其是純在線產品,至少在目前的來看前景并不樂觀。除非像學而思這樣,運營論壇和線下培訓多年,依托自己用戶基礎和口碑進行推廣。
2、K12家校互動類產品推廣難度大、盈利模式不清晰
K12市場內,除了教學類產品外還有家校互動類產品。這種產品實際上主要的使用者是家長和老師,功能是幫助老師更高效的實施教學,幫助家長和老師溝通更便捷。這種產品從客戶價值角度來說是很高的。傳統教學中,一個班主任要管幾十個孩子,什么都靠一個大本記,根本無法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如果有了系統,就能幫助教師更好的記錄學生的學習成績、行為,系統甚至能提示教師哪些學生該特殊關照,還能跟其他老師更好的溝通,積累題庫。家長也能通過這個平臺及時的了解學生動態。
但是問題在于,這種產品要想大面積推廣,必須搞定官方。只有在全學校統一要求的情況下,家長和教師才會使用。而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對官方機構進行公關,成本高、難度大。而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風險:政策。就像嘀嘀打車遇到的問題一樣,一旦政府干預,你就沒得玩了。這次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教育信息化。誰敢保證教育部不會從上至下弄出一個類似的軟件?而且這種平臺幾乎都是免費的,就算用戶量足夠大,除了廣告還有什么盈利模式?收會員費,家長會買單么?在平臺上開課程,學校教師會同意么?一個無法逃避的事實是,這類產品只是學校和家長的輔助工具,不是發生教學、實現效果的地方。所以即便這種產品產生了一定的客戶價值,盈利模式一定是個繞不開的問題。
3、對于在線教育而言入口是成人,而不是K12
有些朋友說,搶占K12市場,不是為了短期盈利,而是為了搶占入口,培養用戶。我認為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我們判斷哪類用戶是入口,不是根據年齡判斷,而是根據哪類消費者最先接觸到產品來判斷。對于線下教育來說,入口是少兒學員,不是因為孩子年齡小,而是因為在目前的時間點上,少兒學員是接觸線下教育的第一點,因此他們成為了入口。所以新東方做泡泡少兒,也是為了守住入口。但是對于在線教育來說,目前能最先接觸到在線教育產品的不是中小學生,而是大學生、在職群體。首先,成人更有自主性,有更多的時間使用互聯網。大學生在學校的課業負擔沒有高中那么繁重,并且大學的教育模式也是自學為主,所以大學生更有可能在網上進行學習。其次,大學生群體相對中學生而言對價格更敏感,但是對教學環節中的全方位看護等服務不是特別敏感。而這恰恰是互聯網能滿足的,雖然在線沒有實時互動、沒有一對一的輔導,但是性價比夠高。
這些人才是近期在線教育的主力軍。他們將成為第一批在線用戶的主要消費者,只有讓這些人習慣在互聯網上學習、喜歡在網上學習,他們才會在不久的將來,讓自己的孩子在互聯網上學習。所以,即便大學生消費能力弱,市場沒有K12那么誘人,也依然值得更多的關注。
PS:最后附上IT桔子的調研結果,僅有6%在線教育針對大學生。
問鼎云學習
移動客戶端掃碼下載
關注微信公眾號
獲取更多培訓干貨